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认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带领学生朗读、分析课文,而是采用了一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将我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1、介绍作者,引起兴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达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法布尔观察昆虫入了迷的故事,学生听得哈哈大笑。然后我话锋一转,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2、纵横对比,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纵横对比,以点带面来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老师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装修也好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学生从课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还指出老师的住宅虽然好,但全是别人完成的、学生找得高兴,我也教得轻松,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难点、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说老实话,我抽到这篇课文还有些抵触情绪,初读这篇课文时兴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师和我有同感,觉得文章有点散,线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当我们沉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文本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时间有限,简单说三点。
1、我们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后,“体验写话”,在我的眼中,这里是蟋蟀的……孩子们妙语连珠,令我惊喜。就这样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还有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还有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及最后的“吟诵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这节课时,我按一贯的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解惑的步骤进行着。只要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学了这课后的感想”,这节课就顺利结束了。
当我抛出问题后,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蟋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个地方住不就行了!一个小小的洞,竟从初冬忙到初春。看来不肯随遇而安并不好”。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似开了锅。极力反对这个观点的、同意这个看法的各说不一,有些好争议的学生脸都争红了……
一节原本设计好了的、即将结束的“正常”课,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着这场面,简直叫“乱堂”了。是压制学生的发言,按原计划结束本课,还是借此给学生一个空间,来个“自由”谈?看着这课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学生静下来,说:同学们,有想法、有感受这是好事,但如此“以声压人”,既解决不了问题,别人也难以听到你的高见。这样吧:如果想继续谈论,我们可分成三方:认为随遇而安“好”的为一方;认为随遇而安“不好”的为一方;中立者为一方,发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据。行不行?
学生当然是拥护的。三方学生各举了不少了例子:什么麻雀的、喜鹊的、寒号鸟的、燕子的,甚至有学生还说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总之都大谈阔论、直抒胸臆。
这是自我教学这篇课文以来从没出现的一种局面。听着他们的辩论,我也在重新思考: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满意而正确的答案?我难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时,我突然从他们的争议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比较、做结论会怎么样?我决定马上开讲:
同学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往往难以用一个‘好’与‘不好’去评判,我就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后你们再去评判‘蟋蟀’吧。
记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学校的一名老师乘船去大连学习,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我们没买卧铺票只买了便宜的座号。当时船舱里有许多空座号,那位老师吃好喝好后就着相邻的两个椅子,头枕提包蜷缩而睡。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连了,我叫醒她,她起来后精神饱满,而我因难以适应这样的“卧室和床”,在晃荡的船上硬坐了六、七个小时,感到头昏脑胀,非常劳累。我对她说:真羡慕你,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上一觉。她说:这算什么,去年我们几个去西安,火车上挤得要命,我在别人的座椅下铺上一张报纸,美美地睡了一觉,下火车后,同去的人个个喊腰酸腿胀,而我精神饱满的按自己的计划去游览……
老师讲这个亲身体会,是想让你们思考: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困难,应持不同的看法,正确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随遇而安”而又能够“随遇而安”,让我们树立一种既是积极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观。
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从自发的掌声中判断,学生听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这是一节“打乱”了“常规”的课,然而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那没有“禁锢”的思想,转变了我“固有”的教学思路,让我的教学从今后“多出一条”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劳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怎样辩证的看待“不肯随遇而安”与“随遇而安”?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随遇而安”的人生启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教材只能作为一个范本,一个例子,而教学引用的“教材”应该是多样、丰富、宽泛、灵活的。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完全可采用与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探讨,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做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让教与学去适应教材。阅读的开放,学生就会有多元的阅读、多元的思考,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学生往往会持不同的观点,会有难以解决的“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个引导、判定、建议和解决的思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假如我们仅仅把知识局限在这个教科书中,课堂教学将会成为脱离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适应生活,不能被生活所应用的一种“空洞”的教育。在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中,一名教师万万不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科学”与“人文关怀”相脱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4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当作人,把它的巢穴当作人的住宅,语言十分风趣,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我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我非常失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面对此种结果,我静下心来寻找根由。哦,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一、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叫黄老师交代学生预习。结果,上课时,我用(课件出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5-6自然段。用“—”画下有关句子,并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写在句子后面。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汇报。我去巡视时,发现学生并没有找到并概括出蟋蟀的特点。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我像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二、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先要求学生进行自由读课文,画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并概括,然后小组交流,后来进行汇报。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这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三、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一些阅读形式,如: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扮演蟋蟀向大家介绍如何建筑住宅及住宅的特点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总之,整节课,我讲的多,没有让学生 “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没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没能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互涵共振。教学策略不到位,虽然安排了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所得成果不大,共同交流的时间相对还是有些少,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还习惯于充当“观众”被动接受。这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小组合作时还加强指导,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以“新课标”中对“读”的要求为行动指南,遵循“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原则,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这一主线,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住宅的特点和怎样修建这两部分。
1、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安排介绍蟋蟀的相关知识背景,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同时根据“住宅”这个词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初步感知作者对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让学生在反复的读课文和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概括课文的大意时,有些难度,需要老师在引导上下功夫。
3、对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随遇而安”这个词语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语,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蟋蟀选址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较为容易,学生很好理解。
4、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概括难度较大,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学着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把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学生都很积极,找了很多的词语,基本上都概括出来了。有些较为隐蔽的特点,引导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很活跃,但是,需要老师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对于这一部分,还要提到的就是语言的生动活泼,这里需要老师较高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这里拟人句的运用,都是学生日后写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认为有些课文,我们很难把它完全地分为几部分,比如说《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经过反复地推敲,查阅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内容很难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样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学生理解就存在困难。最大的困难还是情感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情感,因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趣、爱好也产生了变化,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很难深入体会。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美丽!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生:
师:想把蟋蟀住宅的这种美丽,这种理趣画下来吗?男同学和女同学也来比一比,看看谁画得棒?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学们的推荐中走上黑板比赛画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师: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画中有没有缺少什么,要学会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台。
师:再看看哪儿画得像,像在哪儿?哪儿不像,怎么改进,你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
生评价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进课文朗读中去,读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生读:
师总结: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样子,想知道住宅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吗?谁来猜一猜?
生:有客厅、茶几。
生:有卧室、床铺。
生:
四、总结延伸,激发积极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向往幸福,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愿!
那么蟋蟀的住宅的内部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
下课!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3、搜集生活中不肯随遇而安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虫:瓦砾里、草堆中、墙角落 (随遇而安)
如何选择住宅:
蟋 蟀: 阳光温柔、排水优良(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征:
内部:简朴、干燥、卫生
修建住宅的经过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有一种昆虫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举手竞相猜测,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把它画下来的冲动。通过男女生的对抗赛把画画推向了高潮,为了画好、画像,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于自己的画卷中,虽然笔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我用了两个半课时跟同学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完之后,让同学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读完本课第二自然段,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探讨。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仓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些大致的特点,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篇课文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法布尔的文章在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蜜蜂》,所以对学生来讲作者并不陌生。
在教学时,我着手让学生体会以下几点:
1、引题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在学习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己到课文中找找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小组讨论,把找到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经过自学研究比较容易找到并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为了实践“优化课堂作业时间”这一主题,我也有意识地把作业引入课堂,如字词巩固、课文填空,努力想实现“实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却因占据的时间久而匆匆带过。
4、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曾学过“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广告词”的练习,也想把这一活动走向深处,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在课堂上开展。不过提供的两篇范例倒给学生很好的启示,让很多学生在拟写广告语时又有了新的补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6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奇妙构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窗们和老师一齐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写法,能够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带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十分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确定它的窝很特殊。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们就一齐来读读课文吧。
【剖析】
本文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字形,还了解了文章重要写什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从标题中还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段,是带着一种爱好的情绪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会带着浓重的求知兴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8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5、6、7自然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通过“寻找蟋蟀真正的家”评画活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四幅画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或多或少的加强了对蟋蟀住宅特点的了解,最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概括和归纳。这种活动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饶有兴趣的评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图片。在轻松的乐曲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画面,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更多的是从中深刻的领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同样也是一座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蟋蟀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在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假如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的住宅设计大赛,你能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吗?广告词要简洁明了,琅琅上口,最好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思考交流一会儿后,争先恐后的站起来,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他们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构造,通过自己编写广告词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蟋蟀工程师,完全进入了角色。听得同学也是津津有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说、大胆说、创造说的兴趣,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教学“随遇而安”一词时,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通过引导学生对本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或者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和对蟋蟀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精神的感悟。另外从整体上看,教师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也没有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最后,非常感谢迎江区语文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和施展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争取不辜负领导、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9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思考,最后决定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与区别,造成悬念,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拟人句的学习,拟人句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点,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文章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趁机进行朗读指导,很好地把握了语感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的练习,这样把“广告词”的训练纳入课堂不会太难。
4、为了开阔眼界,增加阅读量,搞好课内外结合,学完本课后,让孩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热爱大自然和敢于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学完后,我总结到:蟋蟀只是一个小小的昆虫,可是却凭着它柔弱的工具建造了伟大的住宅,那么,你从它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我以后要学习它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要向它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
生:我要学习它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去挖掘泥土,住宅建好后还不断修整,力求最好,我以后也要像它一样,精益求精。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看到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这时,我班的小调皮张文宇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向它学习,蟋蟀是害虫,它们每年都要毁害好多庄稼,农民都想消灭它们。”听了他的话,我没有立刻急着去辩解,只是笑着说,张文宇同学考虑得很周到,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同意他的观点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老师,我觉得他说的有点对,庄稼对农民伯伯来说太重要了。
生:我觉得他太片面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蟋蟀是害虫,但是它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呀。
这时,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生:老师,我认为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很对,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些缺点就说这个人不好。就像张文宇一样,虽然他平时很调皮,但是他在学习上特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这个道理。
还要我说什么哪,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蟋蟀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老师只是遵循备考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驳,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去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才得出一个个精彩的回答: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蟋蟀的住宅》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3
【知识目标】
解决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随遇而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方法与能力目标】
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以及作者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蟋蟀的敬佩之情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逐步养成在生活上不随遇而安和在工作、学习上不辞劳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蟋蟀的精神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和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激趣谈生活中的蟋蟀:
师:同学们,有一种昆虫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
生:蟋蟀。
师相机板书:蟋蟀。
师:瞧你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想你肯定对它知道不少!
生:它会唱歌。
生:斗蟋蟀。
生: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重点突出蟋蟀的出名还由于它的住宅。
师:是呀!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那美妙动听的歌喉,面临强敌毫不示弱的的勇气,还由于它能够为自己建造出幽雅舒适的住宅。
(师相机补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读课题,重点突出住宅,并引发学生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可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
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证明自己的猜测。
(要求:对准字音自学生字;边读边思,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反馈理解
重点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1、验证猜测:
课文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
2、先具体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依次谈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出示:
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生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别的昆虫又是怎么选择住址的?
生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其他昆虫又怎么随遇而安?
师导:你通常看到其它昆虫在什么地方?
生答:草堆里。
生答:墙角落里。
生答:石头块下面。
生答:
师导:这就叫随遇而安,而蟋蟀肯不肯随遇而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蟋蟀是怎样为自己选择住址的?谁来读一读文中的话?
师问:哪些词语最能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答:慎重。
师导: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答: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师导:朗读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它能帮我们把意思更清楚地表达出来。谁能读把蟋蟀的的这种不肯随遇而安读出来?
整体读。(略)
三、反馈理解
重点观察蟋蟀住宅的样子:
1、师读过渡段(第三自然段),激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产生惊讶并萌生对蟋蟀的住宅一睹为快的内心冲动:
师导:读过刚才那部分话,你心中有什么要问的?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问: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究竟造得什么样?
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很漂亮,我想去看看。
师导: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神秘的住宅。
2、重点研究蟋蟀的住宅的样子:
师导:唉,找到了!你们快看!
(师相机投影打出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样子的段落)谁来读读?
生读:
读后学生评价(从读正确和读出味两方面来评价)。
师:初步看了蟋蟀的住宅有何感受?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美丽!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生:
师:想把蟋蟀住宅的这种美丽,这种理趣画下来吗?男同学和女同学也来比一比,看看谁画得棒?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学们的推荐中走上黑板比赛画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师: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画中有没有缺少什么,要学会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台。
师:再看看哪儿画得像,像在哪儿?哪儿不像,怎么改进,你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
生评价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进课文朗读中去,读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生读:
师总结: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样子,想知道住宅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吗?谁来猜一猜?
生:有客厅、茶几。
生:有卧室、床铺。
生:
四、总结延伸,激发积极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向往幸福,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愿!
那么蟋蟀的住宅的内部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
下课!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3、搜集生活中不肯随遇而安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虫:瓦砾里、草堆中、墙角落 (随遇而安)
如何选择住宅:
蟋 蟀: 阳光温柔、排水优良(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征:
内部:简朴、干燥、卫生
修建住宅的经过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有一种昆虫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举手竞相猜测,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把它画下来的冲动。通过男女生的对抗赛把画画推向了高潮,为了画好、画像,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于自己的画卷中,虽然笔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4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我用了两个半课时跟同学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完之后,让同学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读完本课第二自然段,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探讨。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仓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些大致的特点,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篇课文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法布尔的文章在三年级时学过一篇——《蜜蜂》,所以对学生来讲作者并不陌生。
在教学时,我着手让学生体会以下几点:
1、引题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在学习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己到课文中找找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小组讨论,把找到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经过自学研究比较容易找到并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为了实践“优化课堂作业时间”这一主题,我也有意识地把作业引入课堂,如字词巩固、课文填空,努力想实现“实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却因占据的时间久而匆匆带过。
4、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曾学过“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广告词”的练习,也想把这一活动走向深处,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在课堂上开展。不过提供的两篇范例倒给学生很好的启示,让很多学生在拟写广告语时又有了新的补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6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奇妙构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窗们和老师一齐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写法,能够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带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十分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确定它的窝很特殊。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们就一齐来读读课文吧。
【剖析】
本文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字形,还了解了文章重要写什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从标题中还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段,是带着一种爱好的情绪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会带着浓重的求知兴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8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5、6、7自然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通过“寻找蟋蟀真正的家”评画活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四幅画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或多或少的加强了对蟋蟀住宅特点的了解,最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概括和归纳。这种活动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饶有兴趣的评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图片。在轻松的乐曲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画面,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更多的是从中深刻的领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同样也是一座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蟋蟀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在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假如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的住宅设计大赛,你能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吗?广告词要简洁明了,琅琅上口,最好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思考交流一会儿后,争先恐后的站起来,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他们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构造,通过自己编写广告词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蟋蟀工程师,完全进入了角色。听得同学也是津津有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说、大胆说、创造说的兴趣,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教学“随遇而安”一词时,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通过引导学生对本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或者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和对蟋蟀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精神的感悟。另外从整体上看,教师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也没有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最后,非常感谢迎江区语文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和施展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争取不辜负领导、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范文 篇9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有一种昆虫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举手竞相猜测,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把它画下来的冲动。通过男女生的对抗赛把画画推向了高潮,为了画好、画像,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于自己的画卷中,虽然笔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蟋蟀的图片)谁认识这个小家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农村的小孩对蟋蟀大概了解一些,已不足为奇,尤其夏天到来时到处可见,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猜测回答,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解释”暴雨“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我们经历过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讲课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的情景,()于是联想的遇到这样的雨蟋蟀的住宅也会马上变干的,接着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势,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这个词,有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很好,为了全体同学都能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两张图片示意学生观看,这样更直观。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 3、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于都问题,多元化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文中我,亲自用板画演示的住宅的样子,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一下,还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上多下功夫!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而我这点还不能够应对自如,总之还是有一些小紧张,希望在更多的平台得以锻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感谢教育组组织这样的活动,活动中我们锻炼着,成长着;感谢各位校长、主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全程陪伴认真评价;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的朋友们、同学们,真心谢谢!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虚心的态度。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我首先我由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结合课文的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蟋蟀的蟋蟀会因住宅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后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仅仅围绕“不肯随遇而安”饶有兴趣得探究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址慎重; 二、舒服的住宅是它一点一点挖掘的; 三、住宅要经过长时间的整修。课堂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针对本课的重点我在授课过程中重在点播和引导第三个主题,其余的重在由学生探究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首先是创设情景,设疑激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授课过程中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还有就是注重文本,重视朗读。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授蟋蟀修建住宅这部分,教师导的还是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蟋蟀住宅特点时,还应根据文本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如探讨蟋蟀住宅筑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的住宅有什么好处,总体来说学生的合作感悟、交流都有些不够深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我用了两课时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本课,在教学的指导策略上仍坚持前一课的教学路径“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读完之后,却让学生去尝试议议段落的基本意义。因为这样的美文,除了欣赏文字的美,同时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学学写类似的文章,无论是什么体裁,它是有结构的,一个成形的思路匡架,会像一串美丽的佛珠一样,使文章严谨有序,因此,我并设计问题:“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它的动物相比,蟋蟀的人在做法体现了什么?”带着问题去赏读文本。 上完本课,从学生的作业和读书的感情来看,我认为“教不偏文,学不偏题”还是把持了文本的重难点,如果这样有道理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先写文,再学文没什么不好 在本课前,我并没有宣布要上什么新课。在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捉了好几只蚂蚁,有黑色的,有黄色的,还有长翅膀的,我反它们装在一个小瓶儿里,这些不同血缘的蚂蚁并不是很谦虚,你咬我,我咬你,我想,今天就拿它们做教材吧。走进课堂,孩子们高兴极了,小嘴们炸开了锅,我让孩子们分别说说,这些蚂蚁的名字,还有自己知道的特点,这并不难,因为蚂蚁对于山村孩子来说,是日日相见的“老朋友”。孩子们回答较为丰富:全身是黑色的蚂蚁是普通的蚂蚁,黄色的蚂蚁叫蛇蚂蚁,这种蚂蚁的毒性很大,要是咬上一口,准会起一个疙瘩,痛得要命的。孩子们说到这里,我并插叙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因为蚂蚁,我却住进了医院。(那是我四五岁时,跟着哥哥去放牛,那天正好是雨天,牛也不听话,使劲儿朝对面山上跑,哥哥去追牛,让我站在田边不动,等着他,我往地上一望,有一个高高的土堆,而且是成形的,像个磨盘,成弧形,外边高,里边低,好像也没见什么洞之类的痕迹。那土堆踩上去特别细,软软的,很好玩儿,我干脆脱了鞋,双脚去踩土堆玩,脚叉痒痒的感觉,正在我高兴时,突然,脚叉像被刀刺一般疼痛,我低下头,满腿的蚂蚁,连身上到处都是,整个人被蚂蚁包住了,像个疯窝包,我乱打,乱蹦,身上的蚂蚁越爬越多,连头发里都钻进去了,等哥哥来时,我已经倒在地上了,吓得哥哥直父亲,父亲用他的大衣把我裹着,背到医院,医生用小型钳子一个一个地拔出蚂蚁的头,当我醒来时,医生告诉父亲,好险呀,我的眼睛,手、头都肿了,中毒了……) 当我讲到这里,有孩子说:“我知道为什么蚂蚁的头扎在人身上扯不开,因为蛇蚂蚁的嘴是两个‘七’字形的铗子构成的,两个钳子咬住了肉,就成了‘手扣手’的样子,所以弄不掉,即使给它把身子弄断了,它的头也不会掉。”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又有学生说,有翅膀的蚂蚁叫“飞蚂蚁”,飞蚂蚁出现的时候,会有大雨,河里就会涨水……这个教室里可热闹了!有孩子说,蚂蚁船家也要下雨,我借机板书了一条谚语:蚂蚁搬家晴必雨。(让学生想想这条谚语会是真的吗?)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张蚂蚁简笔画,让学生说说它的样子。最有趣的是,一孩子说,蚂蚁心大腰干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要是遇上一个烂馒头,即使是一只小蚂蚁也不会放过它好多倍的东西。接下来又有一孩子说,蚂蚁的两个触角是用来探路,作指挥用的……孩子们说的可好了,有的说,要是触角一顺左右摆动,就表示前面有危险,要是触角一前一后的摆动,就表示前面有好事,招唤同伴,同心协力,要是两个触角像敲鼓一样的摆动,就表示有伤心事,肯定有同伴遇了不幸……哎呀,孩子们说的真好,我表扬了孩子们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心中的`蚂蚁写一写,从学生的习作看,题材丰富,写的生动具体。(学生习作略) 二、新旧衔接我赏作者 有了学生实践操作与感悟,新课只是孩子们的另一篇同伴习作,学起来就易之又易。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描写蟋蟀洞穴的特点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对蟋蟀劳动成果的极高赞赏。本文作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这样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很有趣味性。作者运用了极富情趣的语言,鲜活地描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建造住宅的。如:把蟋蟀的洞口的平地说成“平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将蟋蟀挖掘的洞穴的过程描写成像一个建筑师精心修建的住宅一样。这些富有情趣的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呢?首先,要学会观察。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长期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才描写得那样真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见,真实的描绘是语言富有情趣的基础。然后,要注入感情。把对事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其中,要知道注入了真情的语言才是最生动,最有情趣的语言。另外,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将人的情感和行为寄予它们身上,这样描绘起来就会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三、综合学习 注重积累,鼓励学生多去了解昆虫方面的知识,收集有关蟋蟀方面的诗。 总之,学习语文,没有定式的教学模式,只要去认真完成,无论是教学前,教学后用心去做,一定会有好的收获,就不会有教学中的遗憾。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5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我用了两个半课时跟同学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读完之后,让同学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读完本课第二自然段,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 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探讨。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仓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些大致的特点,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篇课文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6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才能,处处透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思考,并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首先,我从作者法布尔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作者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达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法布尔观察昆虫入了迷的故事,学生听得哈哈大笑。然后我再将话题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从课题开始,让学生体会作者一开篇就是拟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然后我从“住宅”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蟋蟀住宅的结构,并四人小组合作画出简单的住宅结构图,在图示中标记处各个地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学习课文。在讲解的同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适时地感受拟人句在写作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边探索文本,边进行写作指导,尽量地做到“读写结合”。 其次,是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不仅仅是拟人句,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蟋蟀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要自己建造住宅。像这样的句子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从住宅的内部结构去体会蟋蟀在建造住宅的过程中的细致认真、精心打造,感受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最后,我在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多年观察的不易及对昆虫的喜爱,了解更多昆虫的习性。但是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自主学习的时间过长,导致在讲解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不够细致,未能细细地品析词句。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7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根据文本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此次教学。 1、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参观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燥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指名读,男女生读,移情读,引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后,“拓展升华”,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 4、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5、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美观明了,我把一部分黑板交给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学习的舞台,将学生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来,师生互动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教学,我还有些许不足之处,与学生之间融入不够,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8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王新永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虽然在设计前置作业和教案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深下去,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站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的基础上来上课。上课的时候课堂操控出现了问题,字词部分用时太长,结果导致课堂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因此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课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我不能灵活地处理课上出现的紧急情况,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课上来解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不如放到课前小组的研讨学习当中去,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研讨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的也扎实,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二、课堂不够紧凑。 一直以来我上课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缺乏课堂上的激情,由于老师的情绪太平缓,没有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堂语文课俨然上成了讨论课。同时,面对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当中来。作为老师,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控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地学到知识。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背诵、书写,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住宅的特点和怎样修建这两部分。 1、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安排介绍蟋蟀的相关知识背景,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同时根据“住宅”这个词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初步感知作者对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让学生在反复的读课文和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概括课文的大意时,有些难度,需要老师在引导上下功夫。 3、对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随遇而安”这个词语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语,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蟋蟀选址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较为容易,学生很好理解。 4、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概括难度较大,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学着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把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学生都很积极,找了很多的词语,基本上都概括出来了。有些较为隐蔽的特点,引导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很活跃,但是,需要老师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对于这一部分,还要提到的就是语言的生动活泼,这里需要老师较高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这里拟人句的运用,都是学生日后写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认为有些课文,我们很难把它完全地分为几部分,比如说《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经过反复地推敲,查阅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内容很难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样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学生理解就存在困难。最大的困难 还是情感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情感,因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趣、爱好也产生了变化,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很难深入体会。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0
蟋蟀的住宅改编自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激趣导入 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然后提问,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学生明确——洞穴。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蟋蟀的住宅与其他动物的洞穴是不一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检查了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点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做到了能读通读顺课文。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很沉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一方面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方面是应该教师先带领着学生议一议每一段的基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去划分层次,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做可以训练孩子概括段落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 三.深入研读 让学生默读指定段落,并且勾画出关键词句,从关键词句中品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并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关键词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都能准确的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品味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从准确的表达中体会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的细致观察,再让学生找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课上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其他学生纷纷效仿。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蟋蟀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中能够明确工具十分柔弱。教师点拨,正是这样柔弱的工具,却建造出如此精巧的住宅,让学生将赞叹之情融入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蟋蟀修建住宅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工具的柔弱,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说是伟大动物工程,从而领悟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品质。让学生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的语句,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 当然,在教学当中我也有两处不足之处,一是只带领学生重点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而对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没有重点强调。应该让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关键词语,从而体会到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二是没有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到法布尔对于蟋蟀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应该通过拟人修辞手法的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蟋蟀是个讲究卫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感受作者对蟋蟀的情感。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1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我询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 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 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 这堂课中,我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 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尝试更丰富的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很成功,一节成功的课可以总结经验,一节有不足的课,同样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重点问题:蟋蟀出名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连本文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这样赞叹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引导学生要象作者学习,学会认真观察小动物。同时布置作业:(学习写法)(两题任选一道)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螳螂,萤火虫,蝴蝶,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他的特点。 总结文章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法布尔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乐学中突破难点。但有点遗憾的是:在了解、学习蟋蟀住宅特点那部分,太生硬,有点过场的感觉,让学生品词品句的时间不充足。让人感觉只是了解文章内容,没体会出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住宅给它带来的乐趣。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3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巧妙结构。一开课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是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4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纵横对比,以点带面来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老师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装修也好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学生从课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还指出老师的住宅虽然好,但全是别人完成的。 学生找得高兴,我也教得轻松,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难点。 在教学“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采用对比的方式,把其他小动物的选择住宅的方式与蟋蟀做比较,从而体会蟋蟀在选择住宅时总是“慎重”。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5
蟋蟀对于孩子们说并不陌生,法布尔笔下的蟋蟀更是有趣。今天我满心欢喜地走进教室,告诉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蟋蟀的住宅》,预习过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不加掩饰的兴奋。 堂伊始,我盯住了“住宅”二字,引导孩子们讨论什么叫“住宅”?聪明的孩子们很会联系生活实际,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作者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本最突出写作手法:拟人。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是被激发了出,纷纷表示要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跟随学生的脚步,观完外部赏内部,大家被这伟大的工程深深吸引,对于蟋蟀的“住宅”赞不绝口,甚是好奇蟋蟀到底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虽然中给出了详细的介绍,但缺少实际观察的孩子们读这些“生硬”的字时,是很难理解蟋蟀建筑住宅的艰辛及住宅落成时工程的伟大。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扮演蟋蟀。起初,由于害羞和难为情,竟无一人敢于尝试,在我的百般鼓励下,侯浩天,班里最是活泼开朗的孩子,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师,我不知道我表演的'对不对,但是我想试一试。 一时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众目睽睽之下,“侯蟋蟀”开始了他的挖掘工程,只见他有模有样的往地上一趴,两只手不停的摇摆着,腿也不停的往后扒拉着土,手忙脚乱的他突然停下,“老师,蟋蟀有四只脚,两个钳子都各有分工,我的不够怎么办?”他的细心让我欣慰,看他在思考,但我笑之不语,一些学生紧锁眉头,看也在帮忙想办法。“有了,老师,我可以找我的好朋友帮忙吗?”我窃喜我的突发奇想,看着俩人的默契配合,演绎了蟋蟀建筑住宅的全过程,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更能提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二人刚结束表演,教室里小手如林,越越多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表演,每位“蟋蟀”还在建宅结束后主动发表感言:“我今天累坏了,不过我很自豪,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这么小的身材,能建出这样的豪宅,你不觉得我很伟大吗?”情境教学法是我从教多年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把他们带入角色,入情入境的体会人物情感,这种代入感会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一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没有了我的“唠唠叨叨”,孩子们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了,相信这节会印在他们的脑海深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6
没有个性就没有鲜活的人的发展,就没有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背景下学习,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学生天性得到保护,个性得以张扬。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结合自身爱好特点,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自己给自己设计特色作业。学生的创造空间有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面对单一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题,感到枯燥乏味了。学生的兴趣有了,自己本身的潜在力也就发挥出来了。如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的课内特色作业,“比比谁的手最巧”、“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给文配画图”等。学生给自己设计的课外特色作业,“美丽的童年文选”、“双语手抄报”、“照片积累”、“数学乐园”、“小课题日记”、“小课题研究报告”、“书画天地”、“我的画像”、“我的设想”、“我的童话”等。看着学生这些富有个性特色的作业,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我们知道,这些特色作业是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精心设计的,这里闪烁着孩子的创造和智慧的火花。随着特色作业的不断出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不断丰富,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为新教学注入了旺盛的活力。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些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式,合作交流式,体验感悟式,操作实践式,发现质疑式,问题探究式等,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封闭型”向多样“开放型”的根本性转变。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7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本文学习前,先让学生认识这位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法布尔文章的好奇感,了解法布尔从小的兴趣为他将来成为“昆虫学家”铺下了根基,一个人的爱好只要坚持,将来终有收获,并摘选《昆虫记》的选段提出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延伸阅读的能力。 在本篇课文中,法布尔详细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按照常规的课堂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可在观察文里我们却不可以分析,于是我选择了让学生先自我分析:本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的课文有哪些不同?在本篇课文中作者又应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由此引起学生的导读兴趣。 同样我在本文中也采取了教学四步走: 一、导入: 同学们齐读课文:蟋蟀的住宅 师:住宅指的是什么? 生:房子、屋子、窝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这是蟋蟀的窝呢? 生:因为蟋蟀与其他昆虫不一样。 师:回答的非常对,在过去我们学习过一首古诗,知道古人给蟋蟀骑过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谁记得? 生:促织 师:谁来背一背? 由古诗让学生加深对蟋蟀的记忆,紧接着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介绍蟋蟀,总起全文。 二、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1)在“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靠自己一点点的挖掘”中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来吸引大家的阅读兴趣; (2)随后,课文通过拟人的`手法介绍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再过渡到“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扮演着······”用“柔软的工具”与“伟大的工程”做对比,都在进一步的阐述蟋蟀的个性。 (3)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详细描述了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说明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力丰富,语文风趣,更能体现作者观察的细心和敬佩之意,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法布尔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才为人类带来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 三、总结感悟: 1、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多用脑、勤思考。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四、进一步了解“昆虫中的工程师”, 拓展延伸; 在讲解本文后,我并没有结束课程的引导,而是把身为“建造师”的万博文的妈妈张海燕同志请到了学校,选了一节课,让海燕同志专门跟孩子们分享了“工程师”“设计师”“建造师”的工作重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工种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真正明白工程师的伟大,写一篇自我感悟。不仅把课文掌握的更牢稳,更提高了写作的提高。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从来不觉得是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多去引导,孩子们自会创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8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
今天,我又一次认真看了我执教的课文《蟋蟀的住宅》。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思考着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首先目标引路,利用课件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本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写好后在网上交流,评议、修改,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精神。
上学期,全体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经过认真总结,确定了喜学、乐学、创新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四、畅谈感受,拓展创新。
如果我再上这一节课,就会按照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尝试,相信,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2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这节课时,我按一贯的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解惑的步骤进行着。只要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学了这课后的感想”,这节课就顺利结束了。
当我抛出问题后,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蟋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个地方住不就行了!一个小小的洞,竟从初冬忙到初春。看来不肯随遇而安并不好”。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似开了锅。极力反对这个观点的、同意这个看法的各说不一,有些好争议的学生脸都争红了……
一节原本设计好了的、即将结束的“正常”课,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着这场面,简直叫“乱堂”了。是压制学生的发言,按原计划结束本课,还是借此给学生一个空间,来个“自由”谈?看着这课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学生静下来,说:同学们,有想法、有感受这是好事,但如此“以声压人”,既解决不了问题,别人也难以听到你的高见。这样吧:如果想继续谈论,我们可分成三方:认为随遇而安“好”的为一方;认为随遇而安“不好”的为一方;中立者为一方,发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据。行不行?
学生当然是拥护的。三方学生各举了不少了例子:什么麻雀的、喜鹊的、寒号鸟的、燕子的,甚至有学生还说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总之都大谈阔论、直抒胸臆。
这是自我教学这篇课文以来从没出现的一种局面。听着他们的辩论,我也在重新思考: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满意而正确的答案?我难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时,我突然从他们的争议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比较、做结论会怎么样?我决定马上开讲:
同学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往往难以用一个‘好’与‘不好’去评判,我就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后你们再去评判‘蟋蟀’吧。
记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学校的一名老师乘船去大连学习,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我们没买卧铺票只买了便宜的座号。当时船舱里有许多空座号,那位老师吃好喝好后就着相邻的两个椅子,头枕提包蜷缩而睡。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连了,我叫醒她,她起来后精神饱满,而我因难以适应这样的“卧室和床”,在晃荡的船上硬坐了六、七个小时,感到头昏脑胀,非常劳累。我对她说:真羡慕你,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上一觉。她说:这算什么,去年我们几个去西安,火车上挤得要命,我在别人的座椅下铺上一张报纸,美美地睡了一觉,下火车后,同去的人个个喊腰酸腿胀,而我精神饱满的按自己的计划去游览……
老师讲这个亲身体会,是想让你们思考: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困难,应持不同的看法,正确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随遇而安”而又能够“随遇而安”,让我们树立一种既是积极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观。
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从自发的掌声中判断,学生听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这是一节“打乱”了“常规”的课,然而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那没有“禁锢”的思想,转变了我“固有”的教学思路,让我的教学从今后“多出一条”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劳的精神当然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怎样辩证的`看待“不肯随遇而安”与“随遇而安”?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随遇而安”的人生启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教材只能作为一个范本,一个例子,而教学引用的“教材”应该是多样、丰富、宽泛、灵活的。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完全可采用与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探讨,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做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让教与学去适应教材。阅读的开放,学生就会有多元的阅读、多元的思考,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学生往往会持不同的观点,会有难以解决的“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个引导、判定、建议和解决的思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假如我们仅仅把知识局限在这个教科书中,课堂教学将会成为脱离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适应生活,不能被生活所应用的一种“空洞”的教育。在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中,一名教师万万不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科学”与“人文关怀”相脱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3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4
每一篇文章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甚至每一个字中都代表着作者不同的感受,代表着它深刻的用意。不论在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理解的或者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字中所透出的情感。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了“悟情”上,而对于作者用何种方法表达出来的这种情感经常被忽略。下面就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为例,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
一、字里行间总是情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片观察笔记。文中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课文一开始就写到“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开头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它的住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通过和其它昆虫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蟋蟀和其它昆虫的不同:它要慎重的选择住址,并且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挖掘。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到底是为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的不肯的?这无疑成了课上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而这一点也正是蟋蟀的个性所在。课文在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时写到:“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作者把蟋蟀的叫声说成弹琴,让我们感受到这座住宅不仅仅是安全舒适,而且还有休闲娱乐之功能。当四周都已经静悄悄时,蟋蟀就弹起琴唱起歌,来享受它的美丽生活。这也证说明了作者对于蟋蟀极其喜爱的感情。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文字中,作者通过“扒、搬、踏、推、铺”这几个字,及其蟋蟀不断修正的过程,渗透出了作者对于蟋蟀的敬佩之情,一只小小的蟋蟀,不但不肯随遇而安,而且还这样努力、不辞辛苦的建造自己的住宅,真是让人心生敬佩。从初秋到深冬,蟋蟀一直在这样不停的建造和修整,也更加的说明了小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不禁发出感叹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作者对于它的特殊感情。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就喜欢捉蟋蟀,去喂养它们,而就是因为这份喜欢,才有了研究蟋蟀的这种行为。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自己带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这项伟大的工程了。
二、情到深处看表达
于永正曾经说过:“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之后不但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知道作者如何把这写内容写出来的。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通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蟋蟀和它们不同,它不肯随遇而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与其它昆虫进行比较,准确的运用“慎重”“一点一点挖掘”等词语来说明。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时,不但恰当的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而且这些拟人化的动作,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而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表达上的知识点,极少涉及到,只是重视学生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的不断地努力引导,学生只体会到了文字表面上所蕴含的情感,并未深入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些内容。当学生稍体会到一些住宅的特点时,就蜻蜓点水一样,继续着自己的 “教案之旅”,并未考虑到学生对于语言表达上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之外,还要去寻觅遣词造句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文字表达的重要性。
三、读写结合自成文
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内容的,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学习目标上不能只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该重视能力目标。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特点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文中将蟋蟀住宅的特点描写的详细具体,但是需要用个别词语概括的说出来,就需要一种训练和引导,可以先抓住一句话进行举例说明如何概括其特点,然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进而概括出其他特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提炼文章的内容。另外,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作者描写的极为具体,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那忙碌的身影,而这些都源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名词和动词。而作者为什么能够写的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而这种观察也正是我们现在学生习作中所缺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一件事物,不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抓住了一项内容,语言枯燥乏味。因此,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后就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这样才会有所发现。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服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写一篇观察笔记,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是短短的文字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而是作者如何用这样生动的文字将浓浓的感情包含到其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是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表达方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5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农村孩子大多见过蟋蟀,对蟋蟀有一定的了解,如蟋蟀的`外形及其好斗、爱唱歌等生活习性。但蟋蟀的住宅,孩子们可没留心过。学校多媒体设备使用不上,因此我便从文本入手,指导学生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第一、充分发挥读在学文中的作用。教学时按照“慎重选址、住宅特点、怎样修建”的顺序指导学生充分地品读文本,以自读、小组合作学习、男女生比赛读、指导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第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上我设计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合作学习5、6自然段,了解蟋蟀的住宅特点;二是学习修建住宅经验的7至9自然段;三是小组合作为蟋蟀创作住宅广告。三次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度较高,他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创作,并在汇报交流中相互补充。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都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以体现。
第三、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地学习。“在皎洁的月光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弹琴歌唱时,会唱些什么呢?”、“这确实是一座很不错的房子,听说蟋蟀还被邀请去参加“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蟋蟀工程师将在大会上发言,介绍它是如何修建住宅的经验,我们就一起去参加这个大会好吗?”、“我们何不帮助蟋蟀写一则住宅广告,来宣传宣传它的住宅和它的精神,吸引更多的蟋蟀争相购买,以小组形式创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广告做得最好,最吸引消费者?”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大多已进入角色,以自己就是蟋蟀来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作能力都得以培养。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实际,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6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筑住宅的才能,处处透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思考,并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首先,我从作者法布尔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的作者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达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法布尔观察昆虫入了迷的故事,学生听得哈哈大笑。然后我再将话题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从课题开始,让学生体会作者一开篇就是拟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然后我从“住宅”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蟋蟀住宅的结构,并四人小组合作画出简单的住宅结构图,在图示中标记处各个地方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学习课文。在讲解的同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适时地感受拟人句在写作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边探索文本,边进行写作指导,尽量地做到“读写结合”。
其次,是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不仅仅是拟人句,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蟋蟀的特点,以及为什么要自己建造住宅。像这样的句子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从住宅的内部结构去体会蟋蟀在建造住宅的过程中的细致认真、精心打造,感受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最后,我在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多年观察的不易及对昆虫的喜爱,了解更多昆虫的习性。但是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自主学习的时间过长,导致在讲解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不够细致,未能细细地品析词句。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7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我询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
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
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
这堂课中,我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
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尝试更丰富的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很成功,一节成功的课可以总结经验,一节有不足的课,同样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8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自主探究。
我让同学们夸赞自己的住宅,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拉进学生于老师之间的距离。知道写住宅要写什么,从而导入课文蟋蟀的住宅。让学生细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让学生用自己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作比较,用柔弱的工具建造不一般的住宅,从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赞美蟋蟀,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仔细研究的写作方法。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研究。
今天的讲课,由于自己的紧张,还有对学生的陌生,有些地方疏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讨论后交流太少,导致学生课堂不够活跃。这次讲课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也是一个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使自己自如的驾奴课堂。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9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思考,最后决定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与区别,造成悬念,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拟人句的学习,拟人句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点,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文章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趁机进行朗读指导,很好地把握了语感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的练习,这样把“广告词”的训练纳入课堂不会太难。
4、为了开阔眼界,增加阅读量,搞好课内外结合,学完本课后,让孩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热爱大自然和敢于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0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导入时我让学生互相夸夸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拟人手法外还需要设计及选择。
接着提问:“围绕住宅课文主要写了那几部分?”有的学生回答:“主要写了两部分,一是住宅的特点,二是怎样建造住宅的。”然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有关内容加以体会。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
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
本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学课文时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我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蟋蟀的外形和他住宅的特点,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小蟋蟀,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住宅的样子能说得清吗?”
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学生自己总结的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蟋蟀的样子和洞穴的特点都能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比刚开始讲的进步多了,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课后我留了一次小练笔: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2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虽然在设计前置作业和教案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深下去,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站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的基础上来上课。上课的时候课堂操控出现了问题,字词部分用时太长,结果导致课堂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因此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课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我不能灵活地处理课上出现的紧急情况,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课上来解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不如放到课前小组的研讨学习当中去,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研讨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的也扎实,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二、课堂不够紧凑。
一直以来我上课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缺乏课堂上的激情,由于老师的情绪太平缓,没有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堂语文课俨然上成了讨论课。同时,面对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当中来。作为老师,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控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地学到知识。
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背诵、书写,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3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住宅的特点和怎样修建这两部分。
1、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安排介绍蟋蟀的相关知识背景,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同时根据“住宅”这个词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初步感知作者对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让学生在反复的读课文和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概括课文的大意时,有些难度,需要老师在引导上下功夫。
3、对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随遇而安”这个词语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语,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蟋蟀选址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较为容易,学生很好理解。
4、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概括难度较大,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学着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把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学生都很积极,找了很多的词语,基本上都概括出来了。有些较为隐蔽的特点,引导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很活跃,但是,需要老师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对于这一部分,还要提到的就是语言的生动活泼,这里需要老师较高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这里拟人句的运用,都是学生日后写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认为有些课文,我们很难把它完全地分为几部分,比如说《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经过反复地推敲,查阅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内容很难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样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学生理解就存在困难。最大的困难
还是情感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情感,因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趣、爱好也产生了变化,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很难深入体会。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4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根据文本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此次教学。
1、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参观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燥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指名读,男女生读,移情读,引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后,“拓展升华”,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
4、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5、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美观明了,我把一部分黑板交给学生,赋予他们主动学习的舞台,将学生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来,师生互动得到了精彩的展示。
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教学,我还有些许不足之处,与学生之间融入不够,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还有待提高。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5
蟋蟀的住宅改编自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致而持续的观察,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激趣导入
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然后提问,人类居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居住的地方叫什么?学生明确——洞穴。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蟋蟀的住宅,你有什么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蟋蟀的住宅与其他动物的洞穴是不一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检查了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使学生能够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点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做到了能读通读顺课文。接着,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层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很沉默、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找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一方面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一方面是应该教师先带领着学生议一议每一段的基本段落大意,再让学生去划分层次,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做可以训练孩子概括段落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
三、深入研读
让学生默读指定段落,并且勾画出关键词句,从关键词句中品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并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关键词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参与度很高,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都能准确的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品味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特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从准确的表达中体会作者对于蟋蟀住宅的细致观察,再让学生找表达准确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课上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其他学生纷纷效仿。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蟋蟀用来建造住宅的工具是什么?学生在品读关键词句中能够明确工具十分柔弱。教师点拨,正是这样柔弱的工具,却建造出如此精巧的住宅,让学生将赞叹之情融入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蟋蟀修建住宅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工具的柔弱,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说是伟大动物工程,从而领悟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肯随遇而安的品质。让学生展开想象朗读课文中把蟋蟀比作人的`语句,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
当然,在教学当中我也有两处不足之处,一是只带领学生重点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而对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没有重点强调。应该让学生抓住描写时间的关键词语,从而体会到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二是没有充分带领学生体会到法布尔对于蟋蟀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应该通过拟人修辞手法的关键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的蟋蟀是个讲究卫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形象,感受作者对蟋蟀的情感。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6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重点问题:蟋蟀出名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连本文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这样赞叹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引导学生要象作者学习,学会认真观察小动物。同时布置作业:(学习写法)(两题任选一道)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螳螂、萤火虫、蝴蝶、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他的特点。
总结文章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法布尔的文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乐学中突破难点。但有点遗憾的是:在了解、学习蟋蟀住宅特点那部分,太生硬,有点过场的感觉,让学生品词品句的时间不充足。让人感觉只是了解文章内容,没体会出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住宅给它带来的乐趣。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7
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危襟正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并不是摆脱课堂,而是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发展,向校外延伸,触及生活,触及社会,触及自然。
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尝试我是这样做的。我在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首先和学生做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让每一组同学找到一只蟋蟀,二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到一个蟋蟀的洞穴。然后我依托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并提出他们不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有的学生提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建造住宅的工具又是那么柔弱,柔弱到什么程度呢?”我发现学生将信将疑,就请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活蟋蟀拿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小东西还没有手指大呢。”有的学生摸摸蟋蟀的触须和嘴,有的学生边数蟋蟀的足边进行比较,有的同学竟把它的腿拽了下来,并且折断,还说:“真好玩,太柔弱了,如果它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建造不出这样的工程的。”当学生们看到蟋蟀被扯碎时,都面面相觑,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时,我点了点头,当即表扬道:“我很佩服你的'这种勇敢精神。没有尝试,就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不敢冒险,也就不会有发现。”这种及时的表扬,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更加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句成语叫做触景生情,只有接触到实际景物,学生才有物可看、有事可想、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这可比死抱书本去谈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不断走出课堂,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再现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8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
这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取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超多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好处段来读,思考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潜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取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群众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取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资料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忙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资料,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比较,也没能对
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资料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带给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潜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就应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潜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比较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
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思考周全,很多时间完全能够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19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蟋蟀的图片)谁认识这个小家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农村的小孩对蟋蟀大概了解一些,已不足为奇,尤其夏天到来时到处可见,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猜测回答,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解释”暴雨“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我们经历过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讲课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的情景,()于是联想的遇到这样的雨蟋蟀的住宅也会马上变干的,接着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势,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这个词,有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很好,为了全体同学都能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两张图片示意学生观看,这样更直观。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
3、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于都问题,多元化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文中我,亲自用板画演示的住宅的样子,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一下,还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上多下功夫!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而我这点还不能够应对自如,总之还是有一些小紧张,希望在更多的平台得以锻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感谢教育组组织这样的活动,活动中我们锻炼着,成长着;感谢各位校长、主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全程陪伴认真评价;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的朋友们、同学们,真心谢谢!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虚心的态度。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20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5、6、7自然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通过“寻找蟋蟀真正的家”评画活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四幅画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或多或少的加强了对蟋蟀住宅特点的了解,最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概括和归纳。这种活动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饶有兴趣的评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图片。在轻松的乐曲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画面,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更多的是从中深刻的`领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同样也是一座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蟋蟀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在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假如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的住宅设计大赛,你能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吗?广告词要简洁明了,琅琅上口,最好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思考交流一会儿后,争先恐后的站起来,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他们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构造,通过自己编写广告词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蟋蟀工程师,完全进入了角色。听得同学也是津津有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说、大胆说、创造说的兴趣,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教学“随遇而安”一词时,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通过引导学生对本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或者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和对蟋蟀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精神的感悟。另外从整体上看,教师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也没有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最后,非常感谢迎江区语文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和施展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争取不辜负领导、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己到课文中找找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小组讨论,把找到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作业本上。学生经过自学研究比较容易找到并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但就“倾斜”是否为住宅特点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是在我备课中想到的,所以这时我没有马上给学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倾斜是怎样的角度?”这个问题让学生争论,有的学生说:“蟋蟀住宅应该是越向里越高”,有的同学说:“住宅应该是越向里越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又是画图又是用手臂当隧道演示,有的同学指着图说:“如果隧道越向里越高那么洞口必然低,那么一下雨,水就会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里越低,洞口最高。”还有一组同学用自己的水壶拧开盖子当隧道放在老师准备的盆里,边演示边说:“下骤雨蟋蟀住宅外面就会有积水,脸盆里的水就代表积水,而水壶代表隧道,如果水壶口上扬,脸盆里的水只要没过壶口就会留进水壶整个洞就被淹了,而水壶口冲下压盆里的水就流不进壶里因为壶身是向上的,所以我们组判断隧道一定是越向里越高。”一下争论有了结果,这时不用老师给答案学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倾斜是为了内部保持干燥,所以倾斜不是特点之一。
课后我感到这一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因为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独立读书,独立思考后的独到见解。只有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思维的过程,学生的独到见解才能得到表现,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又再次努力读书,并小组合作,又是画图又是用手臂当隧道演示,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又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争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己到课文中找找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小组讨论,把找到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作业本上。学生经过自学研究比较容易找到并概括出蟋蟀住宅的特点,但就“倾斜”是否为住宅特点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是在我备课中想到的,所以这时我没有马上给学生答案,而是提出“蟋蟀住宅倾斜是怎样的角度?”这个问题让学生争论,有的学生说:“蟋蟀住宅应该是越向里越高”,有的同学说:“住宅应该是越向里越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又是画图又是用手臂当隧道演示,有的同学指着图说:“如果隧道越向里越高那么洞口必然低,那么一下雨,水就会把洞口淹了,所以隧道一定是越向里越低,洞口最高。”还有一组同学用自己的水壶拧开盖子当隧道放在老师准备的盆里,边演示边说:“下骤雨蟋蟀住宅外面就会有积水,脸盆里的水就代表积水,而水壶代表隧道,如果水壶口上扬,脸盆里的水只要没过壶口就会留进水壶整个洞就被淹了,而水壶口冲下压盆里的水就流不进壶里因为壶身是向上的,所以我们组判断隧道一定是越向里越高。”一下争论有了结果,这时不用老师给答案学生自己就明白了住宅倾斜是为了内部保持干燥,所以倾斜不是特点之一。
课后我感到这一环节我处理的比较好。因为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独立读书,独立思考后的独到见解。只有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思维的过程,学生的独到见解才能得到表现,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又再次努力读书,并小组合作,又是画图又是用手臂当隧道演示,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又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使自己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争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4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89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5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蟋蟀的图片)谁认识这个小家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农村的小孩对蟋蟀大概了解一些,已不足为奇,尤其夏天到来时到处可见,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猜测回答,为学 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解释“暴雨”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我们经历过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讲课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的情景,于是联想的遇到这样的雨蟋蟀的住宅也会马上变干的,接着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势,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这个词,有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很好,为了全体同学都能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两张图片示意学生观看,这样更直观。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
3、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4、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于都问题,多元化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文中我,亲自用板画演示的住宅的样子,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让学生亲身去体会一下,还有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上多下功夫!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而我这点还不能够应对自如,总之还是有一些小紧张,希望在更多的平台得以锻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感谢教育组组织这样的活动,活动中我们锻炼着,成长着;感谢各位校长、主任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的全程陪伴认真评价;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的朋友们、同学们,真心谢谢!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家的智慧和自己虚心的态度。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6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同,那么蟋蟀是怎么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7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又可以锻炼读书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8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内容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一定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因此,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
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我成功的进行了这一课的教学,内心也随着故事的情节,显得尤为激动。我为祖国的成功而激动,更是为自己教学的成功而骄傲。
这节课,不同于普通的一节语文课,因为这篇文章的选材与我们今天的事实有些小的脱节,原因是20__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的举办完了,而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让孩子们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时的情景,这为教学铺下了难度。要想带领孩子们跨越时空隧道,回到申办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既能让孩子们进行时间的大转移,还得让他们体会到当时的热闹场景,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首先是巧妙的课堂导入,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做什么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后的感觉如何?”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的话题打开了,有的说:“我自己做个小风车成功了,我很高兴”。有的说:“经过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动。”还有的说:“我得到奖状时,我很开心。”紧接着我就出示了一张申办奥运会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畅谈,就这样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导语吸引到课堂中,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课内外教学的延伸
让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要拓宽学生的眼界,注重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后我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为了让这节课上得更加完美,我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件,如在开始部分,出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讲话,就会更能把学生引领到当时的情景中来。还有文章结尾部分的课件能多出示几张20__年奥运会上优秀运动员比赛时的场景会更好,今后在制作课件上还要多下些功夫,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0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由整理]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1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灯泡的功率随电压变化,而电压变化又将引起灯丝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灯丝电阻变化,电阻变化又影响实际功率的大小,属扩展内容,在教学中可视学生情况而定。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由于以后有一节课专门讲计算,因此本节课的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2
今天是我的校公开课教学,我执教的课文是《莫泊桑拜师》,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这课的教学实录和ppt,从中获得很大的收获,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打算在课堂上予以运用,本想这节课应该很精彩吧,可是……
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总体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莫泊桑的勤学好问和福楼拜的善于教导。课开始我设计了默写本科词语的环节,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于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感觉效果不错!下面就是本课的重点环节,让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思考三次拜师莫泊桑请教了什么?福楼拜分别又怎样指导的呢?在每次的指导中哪次是最关键的呢?从中感受到莫泊桑和福楼拜是怎样的人呢?下面就是学生自读课文、自悟,边读边做批注。在这一环节学生大约花费了近10分钟,说实话我几次想提前结束这个环节,尽快地来和学生一起交流,但是我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批注几乎是0,或者做了批注那也是非常表面的,例如我看到有个同学在自己的书旁做了这样的批注:“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肯吃苦,勤练习。”你说这能叫批注吗?我一看,不行,还得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只有充分地读,学生才能有所感悟。古人不是这样说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很想让我的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该有多好啊!10分钟后,我和学生开始交流第一次拜师的过程,用时有点多,但是我觉得学生是真的自己感悟的,但也不乏有个别同学参考了《课课通》;交流第二次拜师时候,我主要是学习了网上人家实录中的,让学生做福楼拜,我做莫泊桑,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就是福楼拜没问一次,我就简单回答一次,和学生情景再现当时拜师情景,并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我觉得这个环节也很好!学生的脸上都有种满足感,因为他们既做了我的老师,又扮演了福楼拜的角色,煞是兴奋哟!此时离下课还有8分钟左右,还要进行第三次拜师经过的交流,我知道其实第三次拜师比较重点,尤其是其中的关键两句话:“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别人没有写过的特点。”这也是课后习题,对于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也说了一点,但是还不够具体,大体意思有了。此时离下课时间还有2分钟,我只好匆匆结尾,也学习了网上实录中的名师方法,出示了莫泊桑作品中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莫泊桑写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之处!最后简单概括了莫泊桑的勤学好问以及福楼拜的善于教导。本来我还打算安排这按的环节,让学生替莫泊桑写首小诗,感谢老师当年的谆谆教导。可是已经下课,只好布置学生课后去写了,还有没让学生说说从中队你写作有什么启发呢?在整体的时间把握上不是很好,重点出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如果再让我上一次,我相
信会控制好时间以及把握住重点,引导学生多感悟!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3
上这节展示课之前,我曾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讲。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也很积极,但总感觉整节课显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明显,学生过多的对语句进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师生对文章的深层挖掘也不够深入。后来有幸请到了潍坊市教科院李科长,在他的的精心指导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
一是把字词、诗句展示过程省去。因为这些已经在预习课解决了。只要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来了,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让学生再讲解一遍呢?展示课应该是解决预习课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预习内容的翻版和再现,而是预习课的提升。这样我就把课堂重点放在对语句的评析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据此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语句,学习精练、雅致的语言特点;(2)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学生展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赏析和问题探究。这样可以使教学环节得以简化,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二是赏析佳句和质疑探究过程的调整,这也是本节课教学思路的最大转变。把学生对词句的琐碎讲解变为赏析,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话,必须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最好能联系印发的补充文章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发言。在问题设计中,我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两个题目做为讨论重点,因为学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引发争论,从而促成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互动。如果设计问题如果太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引不起学生的争论。我在学生赏析完佳句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古藤的悲剧,那又为什么以“幽径悲剧”为标题呢?通过这一环节,就自然过渡到问题探究上,教师主动“挑起事端”让学生争论。第二个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又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说要把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本文主旨。
三是对学生读写训练的调整。在试讲时没能突出这一重点,本节课我重新做了调整。在学生充分赏析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读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落实到口头上,落实到笔头上。尤其是读,可以非常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课文语言的魅力。在激情与陶醉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繁琐机械的分析记忆还是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呢?我想答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以上这三点不仅仅是一节展示课教学思路的调整,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调整,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本节课虽然是作为一节示范课,但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周四下午接任务,周五下午调整备课思路,周六上午讲课),更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过分注重于课堂结构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细节忽视了。
如在问题探究这一环节上,本来计划引着着学生讨论“愚氓之人”,但限于时间,把这一问题忽略了,使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不够深入,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交流实效性不够。本节课安排了三次小组交流:第一次是在展示学习目标后交流文章思路。但这只是组内交流,缺少组间的交流。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探究问题上的交流。这三次都是我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上缺少即时的交流。从而使课堂显得“计划性”太强。
3、学生展示有待规范。本节课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这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太能“抢”,其中不乏成绩差的学生;有的回答次数超过了三次;有的回答时声音太小;还有的直接照着课本或笔记本“读”答案;这不仅使内向的同学没有机会,也会挫伤优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在课前有所预料,但没能想到问题这么严重。看来学生回答问题必须要有详细的规定,要让学生非常明确。如一节课每人回答问题不能超过三次,也不能低于一次;回答问题禁止看资料;回答问题必须精神饱满,声音宏亮;要有选择地回答问题,要注意谦让;要回答能体现水平的问题等等,这些细节虽然琐碎,但它们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步加以规范。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4
本篇课文的词语相当丰富,而且再生性很强,所以,我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情感,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积累课文丰富的词语。教学中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感悟海洋。
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人们为什么热爱又敬畏海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的写出了人们热爱又警卫海洋的原因?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促进学习语言。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四字词语。比如,文中的“波涛汹涌”、“无边无际”、“喜怒无常”、“望洋兴叹”等,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如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的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细细品味其中的“矗立”、“驶向”、“潜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展开想象,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课文的语言。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5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又设计了给课文补白。
一。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1小节与第5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我说:"同学们,面对孤独的小英,面对忧郁的小英,面对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说)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文字投影):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小英的忧郁,自卑和开朗,快乐之后,我问:"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我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通过这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6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我”指的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为什么选自己?结果怎么样?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决定在讲这篇课文时,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境,让学生在那种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本课时,我让同学们认真读书了解了课文大意后,便开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
当读到 “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句话时,我随机一问:“为什么这时候这么安静?”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时,扮演王宁的几个同学站起来说:“我选我。”这时,我就扮演林老师说道:“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有的说:“我相信自己能当好劳动委员,为大家服务,给班级争光。”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整篇课文就在选举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体会的很好,所以再讲这样的课文时还是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为班干部,队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电视机,有的负责关灯等,学习了这一课,学生懂得了要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己,懂得应当为人民服务。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7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以“规则”为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每个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选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守规则的场景:“往狗熊嘴里扔饼干、糖果”;“翻越界栏横穿过街”;“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硬挤乱插”……这些素材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从反面告诉人们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认同: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人人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有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理解现代诗不受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而自由表达的特点。
从学习角度看,虽说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如果在课堂上闭门造车,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千篇一律。要想达到教育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的目的,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规则与每个人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我在让学生学习诗歌,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后,开展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在学生中铺开对生活中相关规则的搜集活动。经过一周的实践,学生们感慨万分:生活中规则数不胜数,违反规则的人屡见不鲜。就灵武这一个小县来看,每个角落,各个部门都有规则,但这些规则只是作为招牌挂着,真正严格遵守的人寥寥无几。如:“医院禁止大声喧哗”,却有人在医院内吵架;“请爱护家乡河流”,却有人往河内扔垃圾、排污水;“严禁在公路上摆摊”,却有人在公路上卖水果、卖蔬菜、卖衣服等,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不许缺斤少两”,却有人在秤上作手脚……违反规则的例子太多太多。调查这些违反规则的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每个人振振有词:”“公共场所,人人有权使用”;“公款不用白不用”;“错打电话,闹着玩”;“不扔垃圾,环保工人没事干”;“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童叟要欺,人人平等”。这些违反规则的人,不是儿童,正是成年人,听到学生们交流的内容,我们师生又气愤又着急,规则的价值在哪里?意义何在?人们的素质从何谈起?真是无奈又无奈。作为教师的我,深知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可是,社会上的成年人却在违反规则!于是,我安排学生创作诗歌,制作小牌,提醒人们的遵守规则。如: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买卖要公平”,/ 可他却要缺斤少两。/ 问他为什么?/ 他却理直气壮:否则,我吃什么?
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高昂,他们对违反规则的事愤愤不平。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我做起,才有资格去劝说别人。创写规则诗歌,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又回归到大家的生活中,这不就是学习创作的意义之所在吗?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8
万圣节不像圣诞节那样被学生所熟知。所以我在这节课中首先是采用了设置悬念和猜想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万圣节以及主动学习关于万圣节的英语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新奇的体验。其次是让学生从感官上的体验上升到实际行动的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语言生动起来。我通过This is Halloween这首歌曲导入课堂,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也抓紧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万圣节人们都做什么。在本课中我创设了两个情景,一个是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的情景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另一个是万圣节聚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积累到的语言尽情的交流,从知识的体验上升到情感上的体验。
在新课标中提到了一个教学的层次性。我就在想是不是以后上这节课可以把中国的春节和万圣节相关联一起讲,由共同点引出不同点,比如:灯笼——纸灯笼——南瓜灯笼…..再由此引出万圣节聚会所需要的物品。
我这次在教学中是直接引入万圣节的知识,这种直接灌输脱离了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年龄特性,没有找到适当的切入口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缺乏了趣味性.小学英语教育课堂氛围是关键.教师的激情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激情,继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这一点我还存在很大的学习空间.作为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我必须不断的发掘自己,发掘学生,争取更大的进步.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19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 等式性质解方程-—— 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 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X=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0
在讲这篇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从复习字词开始,通过“多想”质疑,引入课文内容的教学。然后,通过多看图片,读句子,理解“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通过比较句子,理解书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与渴望。最后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每一幅图,在边欣赏边讲解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本文的重点是识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好诗中的长句子。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反思朗读课文,理解“弯弯、北京、天安门、多想”等词语。较难的词,如“遥远”,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我还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图片,让他们领悟“壮观”的意思。
在朗读时,第一、二句语速舒缓,体现“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间。“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句子较长,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激发出孩子们和他们心愿一样想去看看北京。无声胜有声,我想爱国主义情感已经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了。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1
“等式的性质”我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处理的:第一课时直接介绍什么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什么,做为介绍性的内容十分钟甚至几分钟一笔带过,紧接着就教学生如何解方程。对于等式的一些简单的应用我们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循环的练习来补充。但是新人教版的这一部分内容却安排了两个课时,除了介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外,并直接应用等式的性质去讨论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继学习解方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以后在代数几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我还是计划用一个课时的时间专门去学习这部分内容,并把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我以天平为直观形象引入内容,增加或减少左右托盘中的物体或砝码,使学生明确等式的性质,并能用列式的方法表达等式的性质。紧接着通过三个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即使我在安排例题的时候注意到了难度的梯度,但是最后学生普遍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相当麻烦,而且不容易掌握,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小学用算式各部分关系来解题。可见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本质似乎理解不够,所以这堂课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个知识他们接受得相当被动。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2
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3
20__年12月15日,我参加了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比赛。13日的下午抽签确定上课的内容。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天多的时间,既要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又要制作课件,那紧张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有近25年教学经验,但也不敢轻视。若说连做梦都是“圆明园”,那是毫不夸张的。历经潜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心地制作课件,于15日那天成功执教了此课。至于成绩如何,且不评说。就执教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堂课,经过反思才能促进教学。一堂展示课,更需要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长自我。为此,我对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教学设计紧扣“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以情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与当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比较(我临时速算出多媒体约200平方米):圆明园占地面积是多媒体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学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圆明园占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思考多媒体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后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终,让学生对圆明园占地面积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感叹的同时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至此课题目板书完毕。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强调“毁灭”要读得低沉、哀缓。
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辞动而情发。”学生“爱”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已引导学生走近了圆明园。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其次,品读第3自然段。品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一系列的关联词,理解圆明园中的景观众多;品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筑及景观之风格各异的特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初具映象。为进一步激发对圆明园景致的赞美之情,通过课件欣赏“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相关图片,同时,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资料,如适时简介“买卖街”“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楼”……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4
在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深刻的转变,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以备课理念和备课行为的转变为起点的。传统的备课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为只要吃透教材,设计好教法,至多再预期一下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有何反映,教师该如何做出反映,随后的教学基本上就能顺利完成了。但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等新的理念,给教师的备课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要按照新课程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绝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准备。而是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准备,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是由教师工作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人,教师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丰富的影响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具备一定的任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任职的必需
条件。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确实,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就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教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只有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三类知识的协调作用。从终身备课的要求看,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精通学科知识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还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师的自我提高又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完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学科知识又必须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为背景,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同时,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要涉及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支持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具备新教学的以上特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负重累累。只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才能消融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只有以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才能发现其内在的魅力。没有激情的人,不会幸福;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只有怀着不泯的激情、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保持着青春的冲动,才能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创造每一个全新的日子。其次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心和童心,使教师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我们才得以在孩子的天空飞翔。学会蹲下,用和他们一样透明、清澈的目光与孩子对话。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做他们的朋友像保护露珠一样去珍视、呵护幼小的心灵,宽容与等待,信赖与关怀,同样诉说着不变的内涵——爱。更要热爱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但是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山水的灵性,感悟四季的色彩,体验风云变幻的奇妙。我们要感受人间的温情。家人的挚爱,朋友的真诚,还有素不相识的人邂逅相遇的那一份机缘。
只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们便会在教学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使课堂上、教室内萦绕着温情。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动之以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著,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的由衷赞叹等,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用亲切、和蔼的表情,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促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学会生活,乐于学习。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5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
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并进行简单的技法练习,学会画简单的一组水果,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鉴于五年级的学生对彩墨画的绘画形式有了一些了解,对彩墨画的表现方法有了一些经验,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绘画语言——点、线、面,学习用简单的技法进行表现,在游戏中发现彩墨与宣纸产生的特殊变化,体验彩墨画的用笔用墨方法,从而感受和体会彩墨画特有的魅力。不足之处:作品欣赏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比重过多还可精简,将时间补充到自主探究演示环节,增加用笔、用色、用墨的技法研究,丰富学生游戏表现的技法。
在学生多次实践后,让学生直接用中国画材料去画水果。让他们在完全独立的环境中去尝试,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工具的使用、水墨的变化、造型的把握等等。这个阶段正是学生绘画经验的获得阶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到完成后,交流发现到的问题,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认识如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利益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6
时间如流水一样,匆匆流过。《声律启蒙》的教学将接近尾声。本学期本人任国学专职教师兼任国学教研组长,任教3-6年级的《声律启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经》的和我教《声律启蒙》的两位国学教师。我教3-6年级,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共8个班级﹚通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过程是艰难的,憧憬是美丽的,结果是美好的。通过兄弟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国学的培训和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本学期我校《声律启蒙》的教学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众所周知,声律是我国诗词理论上的一个瑰宝,对联是诗词歌赋上的明珠,《声律启蒙》的对词与对句节奏明快,整齐规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弘扬国学,强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12岁以前背诵能力最强,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让孩子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的拾遗补缺,更重要的是补上了人文教育这一大课。反思我的教学生活,就得失谈几点体会。
一、提倡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经常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在本学期的《声律启蒙》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求熟读、不急求懂,让学生们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这对学生会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给了孩子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投身到中华民族心灵的深处,去体验美和高尚在心灵中的统一。
二、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会附上一个成语故事,在文中也会出现这个成语故事。我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每次都是从故事入手,激趣导入。这样很快就把他们的吸引力抓过来,并且也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声律启蒙》中的节奏感很强,读起来具有韵律美,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根据意境采用各种手势,动作在表演中诵读,也可以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节拍。让学生根据韵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联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声律启蒙》这门功课。
四、由于《声律启蒙》文字的特点,都是什么对什么,如“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我抓住这个文字特点,让教学生进行背诵。可以在课堂上有多种方式来进行记忆。如我说上半句,学生对出下半句;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男生说上半句,女生对下半句;一组说上半句,另一组说下半句等。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能很快熟读成诵。
五、根据《声律启蒙》的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在教学《声律启蒙》时,我尽量以学生读为主线,以识韵、会意、品境、习法为课堂教学板块,尽量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学策略。尽量构建“智慧导入、读联识韵,诵联会意,品联悟境,仿联拟对”的课堂教学四环节。国学课堂教学是中华文化经典再现的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国学的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化千古不变的真理及智慧,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养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为人处事,逐步树立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通过国学的学习,一定会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国学也即将成为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7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湖南乡土风味的儿童歌曲。余慧作词,潘正宁作曲,歌词用朴实的语言,将天真可爱的孩子给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现出来,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为2/4拍子,五声羽调式,非方整性的一段体结构。旋律明快而有亲切感,表现了儿童热情、活泼的性格特点,展示了祖孙三代欢集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感人情景。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学会<<好娃娃>>这首歌,并用亲切、甜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能大胆地尝试表演歌曲中各种人物的动态及情感,积极与同学合作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长辈,待人有礼貌,在家里应该怎样对待爷爷、奶奶。
我第一次尝试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种教学模式。
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欣赏歌曲,学唱歌曲,进行音乐戏剧表演。
课上,学生已经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学习目标1,同时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礼貌,做一个好娃娃。
这节课的不足地方是在音乐戏剧表演这块完成地不好,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原因是自己准备不充分,头饰不够,布置家的环境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表演的动力。
评价过于潦草。没有发挥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创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加强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8
在教学中感觉最开心的是同学们不像前几周上课那样不自然,开始有一点自由了,这可能对于教学秩序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学们在课堂上心情放松,对于今后的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
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29
试教失败,打击很大。但也让我完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备课的不充分,没有认真深入的钻研教材。只是套取了一些别人的教学设计,因为没有领悟,所以完全把握不好。另外,文章虽然不长,但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还要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感受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要在一节课中体现这么多的东西,如何把它们都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确实感觉挺难。
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似科在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到底读写结合是将文章断开,插入写作联系呢,还是在上完全课后,待下节课再作系统练习呢?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0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1
执教完《小鹰学飞》第二课时后,我认真听取了师傅奚校长和二年级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就整堂课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做如下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一、二小节;半扶半放指导三、四小节;演读五、六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鼓起劲”、“急促地喘着气”等词语,学会用“已经”说话。
3.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反思一:应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一、二小节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小鹰和老鹰的第一次对话,然后抓住“我已经会飞啦!”这个关键句让学生体会小鹰飞上大树后的心情,引导学生做一只高兴的小鹰,读好这句话,从而读好老鹰与小鹰的对话。教材三、四小节与一、二小节句式相同,因此我采用“半扶半放”,让学生学着学习一、二小节的方法去学习。但是,在学完一、二小节后应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比如:该如何边读书边划出对话?教师适时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强。
反思二:句式对比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时,我采用男女赛读、小组赛读的方法,试着放手让学生朗读。这一环节设计有些粗糙,如果能对重点句子“我真的会飞啦!”加以指导,设置两个对话即“我已经会飞啦!”和“我真的会飞啦!”的句式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小鹰从“已经”会飞到“真的”会飞的心情变化过程,学生的朗读效果会更好。
此外,在学习课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时,我设计比较两个句式“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来让学生体会省略号的意义,感悟小鹰说话喘气,上气不接下气的那种累。如果换成三个句式的比较: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小鹰心情的变化,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反思三:朗读指导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教材中的重点对话如:“我已经会飞啦!”、 “我真的会飞啦!”和“这下······我总算······会飞了吧?”这些句式,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撒网式指导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这样就不局限于个别学生,便于教师掌握基本情况,扎扎实实将朗读训练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学新手,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刻苦钻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课当成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中教、在教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能手。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2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我们展现了京郊初春的迷人景色。课文学完了,同学们都被其优美的景致陶醉了,总觉得余味未尽。我想,如果能换个方式展现或宣传此美景,启不是既能巩固课文知识有能锻炼学生潜力的一举两得之美事?
冥思苦想之后,广告给了我灵感。对,给满井设计一则广告----“假如你是满井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广告设计师,请你为满井设计一则广告,招揽更多的游客。”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如海报,有书有画;电视广告,有情景或对白;曲艺形式,有说有唱……
同学们兴趣大增,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效果甚佳,其中不乏佳作,现录几则,以飨大家----
电视广告:
1.一位大学生第二十四次被女友抛弃后,大哭
2.他决定上吊,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喘不上气
3.他决定跳楼,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高
4.他决定吃安眠药,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苦
5.他决定用刀刺进自我的胸膛,但他放弃了,因为他怕痛
6.他决定触电,但此时却停电了
7.……
8.他决定投满井,但他又放弃了,因为他被满井的美丽景色吸引了
9.他又开始了第二十五次恋爱
10.他把女友带到了满井,徜徉其间……
怎样样,满井的魅力够大吧!
另外还有像“今生不到满井游,枉在世上走一遭”之短小精悍之作,也有倾情的诉说“朋友,到满井来吧!那里的水镜子般清澈,令你神倾;那里的山少女般秀美,令你陶醉;那里的柳柔梢披风,令你遐想;那里的麦田浅鬣寸许,令你充满希望”,还有“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满井景色优美景色甚佳……”
透过这次作业,我深刻认识到指导作业需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作业观。教师凭借开放的作业设计,辨证的传授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动态的呈现知识;学生凭借开放的作业的完成,动态的理解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融汇的深化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创新的实践空间中,得到语言实践的充分参与,语言思维的充分训练,语言营养的充分吸收,使语言知识内化为他们的语言库存,转化为他们的语言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3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整首词最后收束到了一个“愁”字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品读这种“愁”的三个切入点,以便学生自主完成赏析任务,就像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大家对李清照的生平较为熟悉,所以我担心学生都从“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这一点来品读,这样容易导致思路局限而且品出的“愁”脱离文本,不够深入。于是,我就决定由自己来完成这一点,让学生集中精力从二、三两个切入点进行品读。
在我语言的感召带动下,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发言,特别是从第三个切入点赏析时,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在对“憔悴损”的理解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有的说“憔悴损”指的是“菊花”,有的说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对他们的理解都给予了肯定,他们才停止了争论,并都不自觉地鼓起掌来。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赏析完全词后,学生朗读整首词时。这一遍朗读,和初步感知时的朗读真是天壤之别。当学生由这三个切入点,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饱受的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感受着清照低吟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积攒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读中倾泻而出了。
当然,最令我满意的还是教学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分析了《声声慢》和《一剪梅》中的“愁”,并且比较了这两首词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时,指导学生赏析的方法,这种赏析的方法也是贯穿在整堂课的赏析过程中的。
总的来说,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也得正视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读不充分。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读都十分重要,更何况是一首词。正式上课时,我却因为紧张,几处都忘了让学生朗读。特别是在赏析“寻寻觅觅”这句时,提到叠词的音乐美,却没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这很不当。还好学生极赋深情地朗读,帮我弥补了这一不足。其次,在给学生提示,降低问题难度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处理。
关于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弥补。在听老教师的课时,我更加关注他们的设问、提示以及降低问题难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注重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注意简练自己的评语等,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4
《阳光》这篇课文除了认识生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另外一个重难点就是理解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重要。我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过多地将自己的理解,解释灌给了学生。学生缺少了自学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位教师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做了以下处理,使我颇受启发。
揭题后,我运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有关阳光的图片和摄影,再问学生:阳光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说得非常不错。此时,我正想用“对呀!阳光像金子,可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来引出课文,可我刚说完,一个学生就举手了,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金子比阳光好。”接着,坐着的小朋友也有几个耐不住了,说:“我也觉得金子比阳光好。”我看自己得改思路了,就请觉得金子比阳光好的小朋友举举手看,一数共有二十二个。此时我就马上调整位置,把觉得金子比阳光好的小朋友组成“金子队”,坐在教室的左三组,觉得阳光比金子宝贵的组成“阳光队”,坐在右五组,然后组织了一次“金子,阳光,谁更宝贵”的辨论赛,虽然这场辩论赛不是很规范,有时是一下子几个站起来说的,有时是两个甚至三个对一个进行辩论的,但他们在辩论上把阳光和金子的好处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篇35
《东施效颦》是一篇寓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领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熟读成诵。教学目标设计为背诵全文、正确理解本文的寓意。在教学后,进行反思,发现一些问题。
在教学处理上,过于保守。本节课我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当堂背诵上。只重视了记忆性学习、理解性学习,忽视了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营造表现个性想法的机会,也没有放手,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我的控制下进行。没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的创新素质没有得到锻炼与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却实应该教学生自己去学,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去研究去探索,从而真正理解知识、把握运用规律,体验道理,增长见识和才干。讲课是一种帮助方法,营造机会、提供信息也是一种帮助。该让学生讲时就让学生讲,该让学生研究发表意见的时候就学生研究去说,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目标不够重视,展示目标时间太短。备课时备学生备得少,分析学生分析少。
在今后工作中,多学习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理论中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
这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齐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取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超多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好处段来读,思考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潜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取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群众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取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齐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资料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忙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资料,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比较,也没能对
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资料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带给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潜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我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就应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潜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比较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
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思考周全,很多时间完全能够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2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认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带领学生朗读、分析课文,而是采用了一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将我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1.介绍作者,引起兴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达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法布尔观察昆虫入了迷的故事,学生听得哈哈大笑。然后我话锋一转,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2.纵横对比,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纵横对比,以点带面来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老师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装修也好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学生从课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还指出老师的住宅虽然好,但全是别人完成的'.学生找得高兴,我也教得轻松,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难点.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说老实话,我抽到这篇课文还有些抵触情绪,初读这篇课文时兴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师和我有同感,觉得文章有点散,线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当我们沉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文本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时间有限,简单说三点。
1、我们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后,“体验写话”,在我的眼中,这里是蟋蟀的……孩子们妙语连珠,令我惊喜。就这样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还有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还有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及最后的“吟诵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
听陈老师说他在2班上《蟋蟀的住宅》这课时以“画住宅”为切入点去学习课文,效果听说不错。我一想倒是,一是画住宅激趣,以趣入文;二是学好课文才能画好画,相辅相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在班里一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理解文题“住宅”的措辞意义,学生明确这是拟人手法后,我再借此让学生来画住宅。学生兴味盎然地拿出纸笔就画,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蟋蟀不会画,我强调:“画住宅。”学生拿起笔就画了个拱形作蟋蟀住宅的门洞,我一看急了,连忙提醒:“蟋蟀的住宅在哪啊?”
“堤岸上。”
我顺手画出堤岸,又问:“这长长的一条堤岸到底哪儿可以让蟋蟀安家呢?”
学生经过探讨明确堤岸顶部肯定不行,平的,雨水要灌进去的,达不到排水优良的要求。堤岸底部也不行,怕积水满进洞里,那肯定在斜坡上了。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斜坡上随便哪个长草的地方都行。
看来他们没有很好地细读课文,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去读课文,可孩子们默读了一遍课文后还是这个观点,我正不知道怎么引导,这节课在我满怀期待转化为恼火中挨到了下课铃响。
第二节课我让他们继续找蟋蟀的住宅洞口,学生在上次基础上多发现了一点:蟋蟀不利用现成的住宅。他们找出来的条件有了这么一些:蟋蟀的住宅在堤岸上,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不现成,隐蔽(门口有草),像这样的地方堤岸斜坡上很多,比上节课无大进步。
(图略)
我索性就离开了课文让学生看我画的堤岸(有一处按课文内容“微斜的门口”故意画成突出)找符合蟋蟀建住宅的地点在哪。本来想他们会看见那块突起,选1。可他们仍认为2、4都行,就没人想到1最佳,孩子们知道蟋蟀住宅里面“弯弯曲曲,有倾斜的隧道”,就没考虑到门口微斜是天然的排水优良,是慎重选择住址的要求之一。我只得指明可以再读3、4、5自然段。
终于有人读到了“倾斜的门口”“平台”这句话,没想到一女生说“平台”是指平地,去找3了,这是什么理解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平台,又不理解“倾斜”朝哪边斜了,都以为是朝下方直斜↓,都没想到蟋蟀的住宅还有门口,把“门洞”、“门口”混淆了。我只得让他们联系教室的门口去理解,终于有人找到1了。我这才怒火平息了一点。我这时早被学生的“迟钝”气昏头了。其实当他们找不到“平台”时,我完全可以指出:“课文中说蟋蟀的'住宅要有平台,有微斜的门口,选堤岸的哪个地方最合适?”“向下斜能造出门口来吗?”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突出部位”最理想。
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门口有草就行,对课文是离散地找个别句子理解的,缺乏系统知识的合成。课堂上我也因生气缺乏阅读引导,缺乏学习形式的使用,就一个劲地说:“给我再读课文!”学生一看老师生气了就也乱了,更找不到知识点;学生越答不到点上,我就越生气。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反思】
这课上之前我也没有很好地去备课,只一听到说“画蟋蟀的住宅”方法不错,就直接想到用到本班教学中,却没有想过怎样使用这个手段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看来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自家之玉。别人的好方法,成功的教学手段,要用思想去借鉴,要充分预设,要考虑实际,还要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引导,他山之石能发挥强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4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比较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主角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我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透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主角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比较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主角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我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透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主角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重点问题:蟋蟀出名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连本文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这样赞叹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引导学生要象作者学习,学会认真观察小动物。同时布置作业:(学习写法)(两题任选一道)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 蜜蜂 蟋蟀 蝗虫 螳螂 萤火虫 蝴蝶 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他的特点。
总结文章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法布尔的文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乐学中突破难点。但有点遗憾的是:在了解、学习蟋蟀住宅特点那部分,太生硬,有点过场的感觉,让学生品词品句的时间不充足。让人感觉只是了解文章内容,没体会出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住宅给它带来的乐趣。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6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7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找出了文中许多拟人写法的句子,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概括出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从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蟋蟀真是一个勤劳的工程师!”“蟋蟀真是一个伟大的设计师!”“蟋蟀真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赞叹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昆虫的特殊感情,极大地引发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9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我首先我由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结合课文的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蟋蟀的蟋蟀会因住宅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后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仅仅围绕“不肯随遇而安”饶有兴趣得探究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选址慎重;二、舒服的住宅是它一点一点挖掘的;三、住宅要经过长时间的整修。课堂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针对本课的重点我在授课过程中重在点播和引导第三个主题,其余的重在由学生探究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首先是创设情景,设疑激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授课过程中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还有就是注重文本,重视朗读。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授蟋蟀修建住宅这部分,教师导的还是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蟋蟀住宅特点时,还应根据文本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如探讨蟋蟀住宅筑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的住宅有什么好处,总体来说学生的合作感悟、交流都有些不够深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0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虽然在设计前置作业和教案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深下去,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站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的基础上来上课。上课的时候课堂操控出现了问题,字词部分用时太长,结果导致课堂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因此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课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我不能灵活地处理课上出现的紧急情况,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课上来解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不如放到课前小组的研讨学习当中去,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研讨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的也扎实,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二、课堂不够紧凑。
一直以来我上课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缺乏课堂上的激情,由于老师的情绪太平缓,没有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堂语文课俨然上成了讨论课。同时,面对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当中来。作为老师,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控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地学到知识。
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背诵、书写,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1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奇妙构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窗们和老师一齐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写法,能够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带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十分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确定它的窝很特殊。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们就一齐来读读课文吧。
【剖析】
本文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字形,还了解了文章重要写什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从标题中还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段,是带着一种爱好的情绪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会带着浓重的求知兴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2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3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
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推荐。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4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法布尔的文章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蜜蜂》,也是讲他对动物的观察,发现蜜蜂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赞美蜜蜂具有的一种能力。
而对这课,我读着课文,从局外的人,局内的人,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突然发现自己的大脑呈空白状态。我不知如何入手,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
本想把“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但这样一来就需全篇解读文本,不仅要去感悟选址的慎重,住宅的特点,还有修建的艰苦,在第一课时显得量上过大。该从哪儿入手呢?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为了实践“优化课堂作业时间”这一主题,我也有意识地把作业引入课堂,如字词巩固、课文填空,努力想实现“实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却因占据的时间久而匆匆带过。
4、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这样一来可对蟋蟀的住宅特点有更深的认识,也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曾学过“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广告词”的练习,也想把这一活动走向深处,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在课堂上开展。不过提供的两篇范例倒给学生很好的启示,让很多学生在拟写广告语时又有了新的补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2
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个重点问题: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住宅是怎样修建的?
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是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在乐学好学中突破了难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
每一篇文章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甚至每一个字中都代表着作者不同的感受,代表着它深刻的用意。不论在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理解的或者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字中所透出的情感。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了“悟情”上,而对于作者用何种方法表达出来的这种情感经常被忽略。下面就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为例,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
一、字里行间总是情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片观察笔记。文中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课文一开始就写到“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开头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它的住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通过和其它昆虫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蟋蟀和其它昆虫的不同:它要慎重的选择住址,并且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挖掘。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到底是为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的不肯的?这无疑成了课上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而这一点也正是蟋蟀的个性所在。课文在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时写到:“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作者把蟋蟀的叫声说成弹琴,让我们感受到这座住宅不仅仅是安全舒适,而且还有休闲娱乐之功能。当四周都已经静悄悄时,蟋蟀就弹起琴唱起歌,来享受它的美丽生活。这也证说明了作者对于蟋蟀极其喜爱的感情。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文字中,作者通过“扒、搬、踏、推、铺”这几个字,及其蟋蟀不断修正的过程,渗透出了作者对于蟋蟀的敬佩之情,一只小小的蟋蟀,不但不肯随遇而安,而且还这样努力、不辞辛苦的建造自己的住宅,真是让人心生敬佩。从初秋到深冬,蟋蟀一直在这样不停的建造和修整,也更加的说明了小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不禁发出感叹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作者对于它的特殊感情。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就喜欢捉蟋蟀,去喂养它们,而就是因为这份喜欢,才有了研究蟋蟀的这种行为。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自己带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这项伟大的工程了。
二、情到深处看表达
于永正曾经说过:“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之后不但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知道作者如何把这写内容写出来的。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通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蟋蟀和它们不同,它不肯随遇而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与其它昆虫进行比较,准确的运用“慎重”“一点一点挖掘”等词语来说明。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时,不但恰当的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而且这些拟人化的动作,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而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表达上的知识点,极少涉及到,只是重视学生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的不断地努力引导,学生只体会到了文字表面上所蕴含的情感,并未深入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些内容。当学生稍体会到一些住宅的特点时,就蜻蜓点水一样,继续着自己的 “教案之旅”,并未考虑到学生对于语言表达上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之外,还要去寻觅遣词造句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文字表达的重要性。
三、读写结合自成文
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内容的,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学习目标上不能只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该重视能力目标。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特点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文中将蟋蟀住宅的特点描写的详细具体,但是需要用个别词语概括的说出来,就需要一种训练和引导,可以先抓住一句话进行举例说明如何概括其特点,然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进而概括出其他特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提炼文章的内容。另外,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作者描写的极为具体,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那忙碌的身影,而这些都源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名词和动词。而作者为什么能够写的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而这种观察也正是我们现在学生习作中所缺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一件事物,不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抓住了一项内容,语言枯燥乏味。因此,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后就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这样才会有所发现。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服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写一篇观察笔记,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是短短的文字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而是作者如何用这样生动的文字将浓浓的感情包含到其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是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表达方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4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5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老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老师的住宅吗?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欢欣鼓舞)好!
师: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个人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生: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生: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当然是老师的好!
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师:通过比较,你们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大纲》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情景创设较好,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住宅”入手,从他们自己选择住宅都有一定的标准继而为文中蟋蟀选择住宅也有标准埋下伏笔,同时,同学们在了解蟋蟀住宅特点时,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6
蟋蟀对于孩子们说并不陌生,法布尔笔下的蟋蟀更是有趣。今天我满心欢喜地走进教室,告诉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蟋蟀的住宅》,预习过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不加掩饰的兴奋。
堂伊始,我盯住了“住宅”二字,引导孩子们讨论什么叫“住宅”?聪明的孩子们很会联系生活实际,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作者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本最突出写作手法:拟人。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是被激发了出,纷纷表示要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跟随学生的脚步,观完外部赏内部,大家被这伟大的工程深深吸引,对于蟋蟀的“住宅”赞不绝口,甚是好奇蟋蟀到底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虽然中给出了详细的介绍,但缺少实际观察的孩子们读这些“生硬”的字时,是很难理解蟋蟀建筑住宅的艰辛及住宅落成时工程的伟大。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扮演蟋蟀。起初,由于害羞和难为情,竟无一人敢于尝试,在我的百般鼓励下,侯浩天,班里最是活泼开朗的孩子,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师,我不知道我表演的对不对,但是我想试一试。
一时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众目睽睽之下,“侯蟋蟀”开始了他的挖掘工程,只见他有模有样的往地上一趴,两只手不停的摇摆着,腿也不停的往后扒拉着土,手忙脚乱的他突然停下,“老师,蟋蟀有四只脚,两个钳子都各有分工,我的不够怎么办?”他的细心让我欣慰,看他在思考,但我笑之不语,一些学生紧锁眉头,看也在帮忙想办法。“有了,老师,我可以找我的好朋友帮忙吗?”我窃喜我的突发奇想,看着俩人的默契配合,演绎了蟋蟀建筑住宅的全过程,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更能提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二人刚结束表演,教室里小手如林,越越多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表演,每位“蟋蟀”还在建宅结束后主动发表感言:“我今天累坏了,不过我很自豪,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这么小的身材,能建出这样的豪宅,你不觉得我很伟大吗?”情境教学法是我从教多年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把他们带入角色,入情入境的体会人物情感,这种代入感会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一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没有了我的“唠唠叨叨”,孩子们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了,相信这节会印在他们的脑海深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7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首先目标引路,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安排学生小练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写一种小动物。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8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奇妙构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窗们和老师一齐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写法,能够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带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写蟋蟀的家的。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住宅就是家,也就是蟋蟀的窝。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的窝称作住宅。可见作者十分喜欢蟋蟀。
生:作者只写蟋蟀的窝,确定它的窝很特殊。
师: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们就一齐来读读课文吧。
【剖析】
本文由书写标题直接导入,学生不仅仅熟悉了字形,还了解了文章重要写什么,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学生从标题中还发现,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段,是带着一种爱好的'情绪来写蟋蟀的家的。这样,他们会带着浓重的求知兴趣,去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9
【知识目标】
解决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随遇而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方法与能力目标】
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以及作者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蟋蟀的敬佩之情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逐步养成在生活上不随遇而安和在工作、学习上不辞劳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蟋蟀的精神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和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激趣谈生活中的蟋蟀:
师:同学们,有一种昆虫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
生:蟋蟀。
师相机板书:蟋蟀。
师:瞧你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想你肯定对它知道不少!
生:它会唱歌。
生:斗蟋蟀。
生: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重点突出蟋蟀的出名还由于它的住宅。
师:是呀!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那美妙动听的歌喉,面临强敌毫不示弱的的勇气,还由于它能够为自己建造出幽雅舒适的住宅。
(师相机补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读课题,重点突出住宅,并引发学生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可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
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证明自己的猜测。
(要求:对准字音自学生字;边读边思,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反馈理解
重点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1、验证猜测:
课文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
2、先具体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依次谈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出示:
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生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别的昆虫又是怎么选择住址的?
生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其他昆虫又怎么随遇而安?
师导:你通常看到其它昆虫在什么地方?
生答:草堆里。
生答:墙角落里。
生答:石头块下面。
生答:
师导:这就叫随遇而安,而蟋蟀肯不肯随遇而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蟋蟀是怎样为自己选择住址的?谁来读一读文中的话?
师问:哪些词语最能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答:慎重。
师导: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答: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师导:朗读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它能帮我们把意思更清楚地表达出来。谁能读把蟋蟀的的这种不肯随遇而安读出来?
整体读。(略)
三、反馈理解
重点观察蟋蟀住宅的样子:
1、师读过渡段(第三自然段),激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产生惊讶并萌生对蟋蟀的住宅一睹为快的内心冲动:
师导:读过刚才那部分话,你心中有什么要问的?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问: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究竟造得什么样?
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很漂亮,我想去看看。
师导: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神秘的住宅。
2、重点研究蟋蟀的住宅的样子:
师导:唉,找到了!你们快看!
(师相机投影打出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样子的段落)谁来读读?
生读:
读后学生评价(从读正确和读出味两方面来评价)。
师:初步看了蟋蟀的住宅有何感受?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美丽!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生:
师:想把蟋蟀住宅的这种美丽,这种理趣画下来吗?男同学和女同学也来比一比,看看谁画得棒?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学们的推荐中走上黑板比赛画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师: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画中有没有缺少什么,要学会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台。
师:再看看哪儿画得像,像在哪儿?哪儿不像,怎么改进,你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
生评价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进课文朗读中去,读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生读:
师总结: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样子,想知道住宅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吗?谁来猜一猜?
生:有客厅、茶几。
生:有卧室、床铺。
生:
四、总结延伸,激发积极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向往幸福,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愿!
那么蟋蟀的住宅的内部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
下课!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3、搜集生活中不肯随遇而安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虫:瓦砾里、草堆中、墙角落 (随遇而安)
如何选择住宅:
蟋 蟀: 阳光温柔、排水优良(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征:
内部:简朴、干燥、卫生
修建住宅的经过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有一种昆虫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举手竞相猜测,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把它画下来的冲动。通过男女生的对抗赛把画画推向了高潮,为了画好、画像,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于自己的画卷中,虽然笔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0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人失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面对此种结果,我静下心来寻找根由。哦,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我并没有认真地落实。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教师寻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教师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一些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1
那天,上《蟋蟀的住宅》这节课时,我按一贯的步骤进行教学: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再读课文,质疑解惑的步骤进行着。只要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学了这课后的感想”,这节课就顺利结束了。
当我抛出问题后,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蟋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个地方住不就行了!一个小小的洞,竟从初冬忙到初春。看来不肯随遇而安并不好”。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似开了锅。极力反对这个观点的、同意这个看法的各说不一,有些好争议的学生脸都争红了……
一节原本设计好了的、即将结束的“正常”课,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着这场面,简直叫“乱堂”了。是压制学生的发言,按原计划结束本课,还是借此给学生一个空间,来个“自由”谈?看着这课堂我迅速的思考着。
我拍拍手示意学生静下来,说:同学们,有想法、有感受这是好事,但如此“以声压人”,既解决不了问题,别人也难以听到你的高见。这样吧:如果想继续谈论,我们可分成三方:认为随遇而安“好”的为一方;认为随遇而安“不好”的为一方;中立者为一方,发表自己的感受,要有理有据。行不行?
学生当然是拥护的。三方学生各举了不少了例子:什么麻雀的、喜鹊的、寒号鸟的、燕子的.,甚至有学生还说到了“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总之都大谈阔论、直抒胸臆。
这是自我教学这篇课文以来从没出现的一种局面。听着他们的辩论,我也在重新思考:我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满意而正确的答案?我难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时,我突然从他们的争议想起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比较、做结论会怎么样?我决定马上开讲:
同学们,生活中的许多事,往往难以用一个‘好’与‘不好’去评判,我就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后你们再去评判‘蟋蟀’吧。
记得那年八月,我和另一学校的一名老师乘船去大连学习,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我们没买卧铺票只买了便宜的座号。当时船舱里有许多空座号,那位老师吃好喝好后就着相邻的两个椅子,头枕提包蜷缩而睡。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她依然睡得很香。快到大连了,我叫醒她,她起来后精神饱满,而我因难以适应这样的“卧室和床”,在晃荡的船上硬坐了六、七个小时,感到头昏脑胀,非常劳累。我对她说:真羡慕你,这样的环境下都能睡上一觉。她说:这算什么,去年我们几个去西安,火车上挤得要命,我在别人的座椅下铺上一张报纸,美美地睡了一觉,下火车后,同去的人个个喊腰酸腿胀,而我精神饱满的按自己的计划去游览……
老师讲这个亲身体会,是想让你们思考: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困难,应持不同的看法,正确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随遇而安”而又能够“随遇而安”,让我们树立一种既是积极的又是健全的人生观。
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从自发的掌声中判断,学生听懂了我的故事,也理解了“蟋蟀”的精神。
这是一节“打乱”了“常规”的课,然而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那没有“禁锢”的思想,转变了我“固有”的教学思路,让我的教学从今后“多出一条”逆向的走法。吃苦耐劳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怎样辩证的看待“不肯随遇而安”与“随遇而安”?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只知道、只接受“不肯随遇而安”的人生启蒙教育?
是啊,有道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教材只能作为一个范本,一个例子,而教学引用的“教材”应该是多样、丰富、宽泛、灵活的。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完全可采用与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的探讨,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做到: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让教与学去适应教材。阅读的开放,学生就会有多元的阅读、多元的思考,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学生往往会持不同的观点,会有难以解决的“冲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在认真倾听他们的基础上,给他们一个引导、判定、建议和解决的思路。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假如我们仅仅把知识局限在这个教科书中,课堂教学将会成为脱离生活,不能反映生活,不能适应生活,不能被生活所应用的一种“空洞”的教育。在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中,一名教师万万不能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科学”与“人文关怀”相脱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2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
改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3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思考,最后决定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与区别,造成悬念,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拟人句的学习,拟人句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点,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文章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趁机进行朗读指导,很好地把握了语感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的练习,这样把“广告词”的训练纳入课堂不会太难。
4、为了开阔眼界,增加阅读量,搞好课内外结合,学完本课后,让孩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热爱大自然和敢于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4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课题质疑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3。透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4。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建造者,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把《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能够增长课外知识,又能够锻炼读书潜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蟋蟀图片,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对蟋蟀的了解并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然后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最后拓展练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资料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主探究,点拨启导,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生细读课文,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懂的文字旁边写上见解和感悟。标记出不理解的句段并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老师归纳关键疑问。根据小组交流的状况,老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重点问题。如:法布尔为什么不把蟋蟀居住的地方称作“巢、洞、窝”,而是把它称作“住宅”呢?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是怎样选址的?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是怎样挖的?他的住宅为什么能够算是“伟大的工程”?
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比较读中抓住关键词品“随遇而安”。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这一点和大多的昆虫不一样,那么蟋蟀是怎样做的?其他昆虫又是如何做的呢?谁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我读课文的体会说一说“随遇而安”的意思?反复读“蟋蟀和它们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这一句,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一样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一样情感。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我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听评课活动又开始了,我在四年级二班执教了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听评课指导。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并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课文主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以期达到选编本课文的目的以及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落实。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在本堂课中,我努力做到有效教学,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也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包括互动、指导、等方面的智慧。学生做到了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抓住了题目中的“住宅”,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提出问题:什么是住宅?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宅”,动物住的地方应该叫“窝、巢穴”等,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入既富有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这次的听评课,我以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是如何建造的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并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我“以学定教”,重点研读住宅特点,略学习修建过程。如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我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读出自己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不同,他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让让学生明白了照应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不仅如此,在课中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他孩子纷纷效仿等。
本堂课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课前,我预设了大量的问题,并针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想好了如何继续的对策,另外课堂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取舍问题没有下够心思,致使在讲住宅修建部分的时间稍微紧了点,以致其中的小练笔没有进行,而且还拖了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将小练笔插入其中,这样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2
蟋蟀对于孩子们说并不陌生,法布尔笔下的蟋蟀更是有趣。今天我满心欢喜地走进教室,告诉孩子们学习的内容《蟋蟀的住宅》,预习过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不加掩饰的兴奋。
堂伊始,我盯住了“住宅”二字,引导孩子们讨论什么叫“住宅”?聪明的孩子们很会联系生活实际,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为什么作者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想到本最突出写作手法:拟人。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是被激发了出,纷纷表示要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跟随学生的脚步,观完外部赏内部,大家被这伟大的工程深深吸引,对于蟋蟀的“住宅”赞不绝口,甚是好奇蟋蟀到底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虽然中给出了详细的介绍,但缺少实际观察的'孩子们读这些“生硬”的字时,是很难理解蟋蟀建筑住宅的艰辛及住宅落成时工程的伟大。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扮演蟋蟀。起初,由于害羞和难为情,竟无一人敢于尝试,在我的百般鼓励下,侯浩天,班里最是活泼开朗的孩子,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师,我不知道我表演的对不对,但是我想试一试。
一时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众目睽睽之下,“侯蟋蟀”开始了他的挖掘工程,只见他有模有样的往地上一趴,两只手不停的摇摆着,腿也不停的往后扒拉着土,手忙脚乱的他突然停下,“老师,蟋蟀有四只脚,两个钳子都各有分工,我的不够怎么办?”他的细心让我欣慰,看他在思考,但我笑之不语,一些学生紧锁眉头,看也在帮忙想办法。“有了,老师,我可以找我的好朋友帮忙吗?”我窃喜我的突发奇想,看着俩人的默契配合,演绎了蟋蟀建筑住宅的全过程,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更能提现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二人刚结束表演,教室里小手如林,越越多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表演,每位“蟋蟀”还在建宅结束后主动发表感言:“我今天累坏了,不过我很自豪,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这么小的身材,能建出这样的豪宅,你不觉得我很伟大吗?”情境教学法是我从教多年屡试不爽的教学手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说,把他们带入角色,入情入境的体会人物情感,这种代入感会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一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没有了我的“唠唠叨叨”,孩子们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了,相信这节会印在他们的脑海深处。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节课我首先我由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结合课文的主题提出问题,为什么蟋蟀的蟋蟀会因住宅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后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仅仅围绕“不肯随遇而安”饶有兴趣得探究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选址慎重;二、舒服的住宅是它一点一点挖掘的;三、住宅要经过长时间的整修。课堂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的,针对本课的重点我在授课过程中重在点播和引导第三个主题,其余的重在由学生探究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首先是创设情景,设疑激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授课过程中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者,还有就是注重文本,重视朗读。
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授蟋蟀修建住宅这部分,教师导的'还是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的空间,同时在探讨蟋蟀住宅特点时,还应根据文本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如探讨蟋蟀住宅筑成这些特点的原因,这样的住宅有什么好处,总体来说学生的合作感悟、交流都有些不够深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4
本节课讲授的成功之处:
1、通过蟋蟀和人类比住宅环节,促使学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将蟋蟀拟人化,以人的标准来衡量其行为,帮助学生体会蟋蟀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品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蟋蟀的住宅,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
不足及改进:
由于时间限制,在阅读上用的时间不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那只可爱的小蟋蟀,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住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检验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特点的情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5
本文教学时我注重一个“趣”字,在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给蟋蟀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学生有的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蟋蟀的是自己住宅的.建筑师。”有的说:“我的住宅有阳台、有卧室、有客厅,非常舒服,快来看啊!”在了解蟋蟀是怎样挖掘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动词:“扒、推、抛”等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理解,学生手动起来了,思维也动起来了,在最后学完本课时, 我还各学生一起把课文编成了儿歌。
蟋蟀和蝉
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正啊正在挖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哪,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
现成的洞穴到处有啊,何必辛苦自己挖。
啊蝉啊蝉儿你不要笑,自己造的住宅才最舒服。
这首歌儿一唱,学生不仅兴趣高涨,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6
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两个重点问题: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住宅是怎样修建的`?
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是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我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在乐学好学中突破了难点。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7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它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的经过,赞扬蟋蟀在恶劣的环境下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导入时我让学生互相夸夸自己的住宅,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住宅除了在文中用了拟人手法外还需要设计及选择。
接着提问:“围绕住宅课文主要写了那几部分?”有的学生回答:“主要写了两部分,一是住宅的特点,二是怎样建造住宅的。”然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注有关内容加以体会。让学生读和思有依据有方向。
然后让学生围绕每一个问题去读书,通过读自己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话回答。理清文章的思路。
待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说外部特点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领悟蟋蟀住宅的特点,为下文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以及建造住宅用的是柔弱的爪子,让每一位学生对蟋蟀产生敬慕之情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也为了让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分小组用自述的方法介绍住宅的特点,学生充满着激情。
本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学课文时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协作学习,对比学习,学生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然后采用变换角色的教法,我引导学生:“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大家都了解了蟋蟀的外形和他住宅的特点,现在假如你就是课文中那只可爱的小蟋蟀,你会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吗?住宅的样子能说得清吗?”
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到讲台前结合学生自己总结的板书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把蟋蟀的样子和洞穴的特点都能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蟋蟀,完全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比刚开始讲的进步多了,听的同学也是津津有味。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让学生扮演蟋蟀工程师来介绍自己如何建筑住宅,住宅有什么的特点等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当主角,老师充当一位听者,师生的角色互换,这样反馈练习,解决了难点。
课后我留了一次小练笔: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住宅的特点和怎样修建这两部分。
1、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安排介绍蟋蟀的相关知识背景,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同时根据“住宅”这个词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初步感知作者对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让学生在反复的读课文和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后,可以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概括课文的大意时,有些难度,需要老师在引导上下功夫。
3、对于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随遇而安”这个词语展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课文中找到这个词语,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然后,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蟋蟀选址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较为容易,学生很好理解。
4、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这部分的学习概括难度较大,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学着用一个词语概括,然后把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学生都很积极,找了很多的词语,基本上都概括出来了。有些较为隐蔽的特点,引导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很活跃,但是,需要老师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对于这一部分,还要提到的.就是语言的生动活泼,这里需要老师较高的基本功,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这里拟人句的运用,都是学生日后写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我认为有些课文,我们很难把它完全地分为几部分,比如说《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经过反复地推敲,查阅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内容很难进行严格的划分,这样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学生理解就存在困难。最大的困难
还是情感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作者写文章时候的情感,因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兴趣、爱好也产生了变化,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很难深入体会。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9
《蟋蟀的住宅》一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本文学习前,先让学生认识这位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他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法布尔文章的好奇感,了解法布尔从小的兴趣为他将来成为“昆虫学家”铺下了根基,一个人的爱好只要坚持,将来终有收获,并摘选《昆虫记》的选段提出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延伸阅读的能力。
在本篇课文中,法布尔详细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按照常规的课堂可以分为“起因-经过-结果”,可在观察文里我们却不可以分析,于是我选择了让学生先自我分析:本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的课文有哪些不同?在本篇课文中作者又应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由此引起学生的导读兴趣。
同样我在本文中也采取了教学四步走:
一、导入:
同学们齐读课文:蟋蟀的住宅
师:住宅指的是什么?
生:房子、屋子、窝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这是蟋蟀的窝呢?
生:因为蟋蟀与其他昆虫不一样。
师:回答的非常对,在过去我们学习过一首古诗,知道古人给蟋蟀骑过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谁记得?
生:促织
师:谁来背一背?
由古诗让学生加深对蟋蟀的记忆,紧接着分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介绍蟋蟀,总起全文。
二、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1)在“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靠自己一点点的挖掘”中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来吸引大家的阅读兴趣;
(2)随后,课文通过拟人的手法介绍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再过渡到“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扮演着······”用“柔软的工具”与“伟大的工程”做对比,都在进一步的阐述蟋蟀的个性。
(3)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详细描述了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说明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把蟋蟀比做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力丰富,语文风趣,更能体现作者观察的细心和敬佩之意,同时让我们了解了法布尔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才为人类带来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
三、总结感悟:
1、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多用脑、勤思考。
2、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四、进一步了解“昆虫中的工程师”, 拓展延伸;
在讲解本文后,我并没有结束课程的引导,而是把身为“建造师”的万博文的妈妈张海燕同志请到了学校,选了一节课,让海燕同志专门跟孩子们分享了“工程师”“设计师”“建造师”的工作重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工种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真正明白工程师的伟大,写一篇自我感悟。不仅把课文掌握的更牢稳,更提高了写作的提高。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从来不觉得是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多去引导,孩子们自会创造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0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赞扬了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这篇课文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而写,先写发现住宅,再观察住宅特点,最后写它的'修建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为课后的观察事物、写观察日记做准备。所以,教学本课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
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但从文本理解比较抽象,必须有形象刺激才能打开思维,加深认识。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一段介绍蟋蟀住宅的动画视频,“你就是这只聪明能干的蟋蟀,周末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给客人介绍住宅呢?”学生自导自演,边看画面边做导游的形式,介绍这项伟大的工程。听众对住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这个过程,把蟋蟀的选址、建造,内部结构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做好这个小导游,必须在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上,牛瑞霖和秦嘉悦主动来介绍,知识全面。语言生动,是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小导游。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1
听陈老师说他在2班上《蟋蟀的住宅》这课时以“画住宅”为切入点去学习课文,效果听说不错。我一想倒是,一是画住宅激趣,以趣入文;二是学好课文才能画好画,相辅相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在班里一试。
我一上课就让学生理解文题“住宅”的措辞意义,学生明确这是拟人手法后,我再借此让学生来画住宅。学生兴味盎然地拿出纸笔就画,不一会就有学生说蟋蟀不会画,我强调:“画住宅。”学生拿起笔就画了个拱形作蟋蟀住宅的门洞,我一看急了,连忙提醒:“蟋蟀的住宅在哪啊?”
“堤岸上。”
我顺手画出堤岸,又问:“这长长的一条堤岸到底哪儿可以让蟋蟀安家呢?”
学生经过探讨明确堤岸顶部肯定不行,平的,雨水要灌进去的,达不到排水优良的要求。堤岸底部也不行,怕积水满进洞里,那肯定在斜坡上了。学生基本上都认为斜坡上随便哪个长草的.地方都行。
看来他们没有很好地细读课文,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去读课文,可孩子们默读了一遍课文后还是这个观点,我正不知道怎么引导,这节课在我满怀期待转化为恼火中挨到了下课铃响。
第二节课我让他们继续找蟋蟀的住宅洞口,学生在上次基础上多发现了一点:蟋蟀不利用现成的住宅。他们找出来的条件有了这么一些:蟋蟀的住宅在堤岸上,排水优良,阳光温和,不现成,隐蔽(门口有草),像这样的地方堤岸斜坡上很多,比上节课无大进步。
(图略)
我索性就离开了课文让学生看我画的堤岸(有一处按课文内容“微斜的门口”故意画成突出)找符合蟋蟀建住宅的地点在哪。本来想他们会看见那块突起,选1。可他们仍认为2、4都行,就没人想到1最佳,孩子们知道蟋蟀住宅里面“弯弯曲曲,有倾斜的隧道”,就没考虑到门口微斜是天然的排水优良,是慎重选择住址的要求之一。我只得指明可以再读3、4、5自然段。
终于有人读到了“倾斜的门口”“平台”这句话,没想到一女生说“平台”是指平地,去找3了,这是什么理解嘛。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平台,又不理解“倾斜”朝哪边斜了,都以为是朝下方直斜↓,都没想到蟋蟀的住宅还有门口,把“门洞”、“门口”混淆了。我只得让他们联系教室的门口去理解,终于有人找到1了。我这才怒火平息了一点。我这时早被学生的“迟钝”气昏头了。其实当他们找不到“平台”时,我完全可以指出:“课文中说蟋蟀的住宅要有平台,有微斜的门口,选堤岸的哪个地方最合适?”“向下斜能造出门口来吗?”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找到“突出部位”最理想。
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门口有草就行,对课文是离散地找个别句子理解的,缺乏系统知识的合成。课堂上我也因生气缺乏阅读引导,缺乏学习形式的使用,就一个劲地说:“给我再读课文!”学生一看老师生气了就也乱了,更找不到知识点;学生越答不到点上,我就越生气。真是一个恶性循环。
【反思】
这课上之前我也没有很好地去备课,只一听到说“画蟋蟀的住宅”方法不错,就直接想到用到本班教学中,却没有想过怎样使用这个手段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看来他山之石,未必可以功自家之玉。别人的好方法,成功的教学手段,要用思想去借鉴,要充分预设,要考虑实际,还要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引导,他山之石能发挥强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2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特点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5、6、7自然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通过“寻找蟋蟀真正的家”评画活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四幅画的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或多或少的加强了对蟋蟀住宅特点的了解,最后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特点进行概括和归纳。这种活动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饶有兴趣的评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图片。在轻松的乐曲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画面,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更多的是从中深刻的领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同样也是一座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蟋蟀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在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拓展,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假如你就是蟋蟀工程师,要参加昆虫王国的住宅设计大赛,你能为自己的住宅设计广告词吗?广告词要简洁明了,琅琅上口,最好能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听了我的引导,学生们跃跃欲试,思考交流一会儿后,争先恐后的站起来,绘声绘色的介绍、讲解。他们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构造,通过自己编写广告词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动作神情仿佛自己真的就是一个蟋蟀工程师,完全进入了角色。听得同学也是津津有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形式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说、大胆说、创造说的兴趣,又容易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教学“随遇而安”一词时,虽然我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通过引导学生对本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或者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和对蟋蟀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精神的感悟。另外从整体上看,教师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也没有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最后,非常感谢迎江区语文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和施展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争取不辜负领导、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3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4
【知识目标】
解决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随遇而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方法与能力目标】
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以及作者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蟋蟀的敬佩之情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逐步养成在生活上不随遇而安和在工作、学习上不辞劳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蟋蟀的精神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和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激趣谈生活中的蟋蟀:
师:同学们,有一种昆虫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
生:蟋蟀。
师相机板书:蟋蟀。
师:瞧你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想你肯定对它知道不少!
生:它会唱歌。
生:斗蟋蟀。
生: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重点突出蟋蟀的出名还由于它的住宅。
师:是呀!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那美妙动听的歌喉,面临强敌毫不示弱的的勇气,还由于它能够为自己建造出幽雅舒适的住宅。
(师相机补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读课题,重点突出住宅,并引发学生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可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
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证明自己的猜测。
(要求:对准字音自学生字;边读边思,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反馈理解
重点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1、验证猜测:
课文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
2、先具体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依次谈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出示:
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生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别的昆虫又是怎么选择住址的?
生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其他昆虫又怎么随遇而安?
师导:你通常看到其它昆虫在什么地方?
生答:草堆里。
生答:墙角落里。
生答:石头块下面。
生答:
师导:这就叫随遇而安,而蟋蟀肯不肯随遇而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蟋蟀是怎样为自己选择住址的?谁来读一读文中的话?
师问:哪些词语最能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答:慎重。
师导: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答: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师导:朗读时,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它能帮我们把意思更清楚地表达出来。谁能读把蟋蟀的的这种不肯随遇而安读出来?
整体读。(略)
三、反馈理解
重点观察蟋蟀住宅的样子:
1、师读过渡段(第三自然段),激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产生惊讶并萌生对蟋蟀的住宅一睹为快的内心冲动:
师导:读过刚才那部分话,你心中有什么要问的?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问: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究竟造得什么样?
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很漂亮,我想去看看。
师导: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神秘的住宅。
2、重点研究蟋蟀的住宅的样子:
师导:唉,找到了!你们快看!
(师相机投影打出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样子的段落)谁来读读?
生读:
读后学生评价(从读正确和读出味两方面来评价)。
师:初步看了蟋蟀的住宅有何感受?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美丽!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生:
师:想把蟋蟀住宅的这种美丽,这种理趣画下来吗?男同学和女同学也来比一比,看看谁画得棒?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学们的推荐中走上黑板比赛画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师: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画中有没有缺少什么,要学会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台。
师:再看看哪儿画得像,像在哪儿?哪儿不像,怎么改进,你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
生评价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进课文朗读中去,读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生读:
师总结: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样子,想知道住宅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吗?谁来猜一猜?
生:有客厅、茶几。
生:有卧室、床铺。
生:
四、总结延伸,激发积极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向往幸福,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愿!
那么蟋蟀的住宅的内部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
下课!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3、搜集生活中不肯随遇而安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虫:瓦砾里、草堆中、墙角落 (随遇而安)
如何选择住宅:
蟋 蟀: 阳光温柔、排水优良(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征:
内部:简朴、干燥、卫生
修建住宅的经过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有一种昆虫非常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纷纷举手竞相猜测,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在讲解蟋蟀的住宅的特征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把它画下来的冲动。通过男女生的对抗赛把画画推向了高潮,为了画好、画像,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倾泻于自己的画卷中,虽然笔法稚嫩、尚不太成熟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开课,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重点问题:蟋蟀出名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连本文作者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这样赞叹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说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呢?(紧扣课文这一重点句子,设计问题,直奔中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便被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完范读后,又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去读书:
1、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蟋蟀是怎样挖掘住宅的?通过读找到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并把它用“——”划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重点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特点和住宅修建过程,同时领悟作者在介绍时的运用说明方法。)
等同学们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把生活中人们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通过品文中赞美蟋蟀的语句,通过用自己的话赞美蟋蟀,让学生体会到蟋蟀那吃苦耐劳、不肯随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最后,点明蟋蟀是个很普通的昆虫,但作者对它感兴趣,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发现了它的很多特点。引导学生要象作者学习,学会认真观察小动物。同时布置作业:(学习写法)(两题任选一道)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 蜜蜂 蟋蟀 蝗虫 螳螂 萤火虫 蝴蝶 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他的特点。
总结文章后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法布尔的文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视读写结合,让学生在乐学中突破难点。但有点遗憾的是:在了解、学习蟋蟀住宅特点那部分,太生硬,有点过场的感觉,让学生品词品句的时间不充足。让人感觉只是了解文章内容,没体会出蟋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住宅给它带来的乐趣。